7月5日,“蘇超”第六輪南京0:0蘇州的比賽,南京奧體中心體育場以60396人的上座人數,刷新了“蘇超”賽事單場上座紀錄和中國業余足球比賽的上座紀錄。
7月4日,中國首部足球紀錄電影《決戰梭魚灣》登陸院線。這部紀錄片把鏡頭對準大連梭魚灣專業足球場(下稱“梭魚灣”),記錄下2024年大連球迷和大連英博足球俱樂部共同經歷的激情賽季。設計容量63000座的梭魚灣,多次涌入6萬余人看球,與“蘇超”的南京奧體隔空打擂。球迷的自我展示和賽場上的精彩對決,創造了一種值得關注的文化現象。
自2023年啟用以來,在大連英博參加的2024賽季中甲聯賽、2025賽季中超聯賽和中國足協杯比賽中,梭魚灣連續“屠榜”,先后以60028人刷新中國足協杯上座紀錄、以60951人刷新中甲聯賽上座紀錄、以61185人創中超聯賽歷史第二高且為本賽季全國最高的上座紀錄。這反映了大連的“足球城”底蘊,也與球隊的成績息息相關。大連英博3年完成從中冠到中超的三級跳,本賽季中超半程位列中游。
當輿論熱議“蘇超”將業余足球與城市文旅深度融合之際,審視職業足球體制創立30余年來各地積累的寶貴經驗同樣重要。透過《決戰梭魚灣》上映引發的話題,讓我們去賽場上找找答案。
比“蘇超”更早
“用我媳婦的話說,她去年在球場上獲得了最多的多巴胺。”2024賽季中段,大連英博連續贏球,升班馬(指從低級別升入高級別參賽)不只要保級,還決心沖超。從那時候起,大連居民徐先生一家三口開始到梭魚灣看球,每個主場都到場助威。
徐先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梭魚灣主場觀眾的一個特點是,女性和孩子特別多,多大歲數的球迷都有。76歲的王作杰人稱“王大爺”,在看臺上頭纏球隊圍巾、揮舞旗幟,是有名的球迷,《決戰梭魚灣》在片尾專門向他致敬。徐先生卻說,在看臺上比王大爺還老的球迷多得是。
如今,周末看球已經成了徐先生一家的“節日”,到球場早了,會在附近吃飯、散步,享受海濱的景色。初期他們常買包廂位置的280元家庭套票,后來場均6萬人,也由不得選位了,“搶到哪兒坐哪兒”,徐先生說,妻子一直很想坐北看臺的死忠球迷方陣,那邊的球迷最熱情,唱跳呼喊,全場不停,但是死忠看臺的票需要在球迷會小程序上搶票,拼手速難度更大。
和“蘇超”比較,大連的足球城氛圍濃,群眾基礎深、觀賽熱情高。“我1995年到濟南上大學之前,在老家(山東威海)都沒見過足球。隨著山東泰山俱樂部參加職業聯賽,同學偶爾帶我一起看球。到現在我也是個比較邊緣的球迷,對大多數人來說,足球的普及應該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徐先生說,兒子明年上初中,課業更忙,準備把繼續看球作為對他的獎勵。
在上海,大連人王女士帶兒子二刷了《決戰梭魚灣》,其中一場是與長三角大連球迷會一起看的,他們還邀請了剛退役回到家鄉上海的大連英博原球員費煜到場。片中出現費煜出場、射門得分的鏡頭時,觀眾們像在球場里一樣鼓掌歡呼。
王女士從小受到足球的熏陶,但長期在上海工作,她沒有多少機會現場看家鄉的球隊比賽。近兩年,她開始帶兒子參與球迷會的活動,加入客隊遠征球迷陣營,為來滬比賽的大連英博、大連鯤城等球隊助威。對出生在上海的兒子來說,大連只是“姥姥家”,比賽讓王女士找到了一個抓手,讓兒子感受一些大連的氣息。她也希望暑假帶孩子回大連探親,可以去梭魚灣感受一下氣氛。
王女士告訴記者,在《決戰梭魚灣》的觀影現場,籍貫和陣營的不同,并不會隔絕大家對一種氛圍的向往。在她看來,隨著“蘇超”的火爆,江浙滬居民對足球的熱情也在上升,如果大家看了這部足球紀錄片,了解到還有另外一種火爆的賽場氛圍,會引起更多有趣的思考。
退役門將拍電影
在88分鐘、接近一場足球比賽的時間里,導演叢永瑋記錄下了大連英博俱樂部管理者、教練員、球員和球迷的心聲。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片中多次在關鍵情節時出現的“為大連這座城市而戰”“對得起五六萬球迷的支持”字幕。
職業足球競爭激烈,對大連這座足球城來說,代代傳承、始終爭勝,是足球文化的生命所在。大連萬達—大連實德—大連阿爾濱—大連一方—大連人,大連足球的代表性俱樂部到2023賽季結束后戛然而止,大連英博適時出現,把接力棒傳下去,他們在2024賽季沖超成功的故事因此成為球迷心中的神話。球隊則認為,空前熱情的球市是支持他們克服困難、最終沖超的重要力量。
叢永瑋1982年生于大連,從小接受足球訓練并成為職業球員,是一名門將。2001年,他退役改行,到中國傳媒大學進修影視藝術專業,畢業后入職中央電視臺,做過記者、編導。叢永瑋對拍攝足球紀錄電影念念不忘,2013年他跟拍大連阿爾濱俱樂部,制作的7集紀錄片《賽季Ⅱ》,在央視9套紀錄片頻道播出。
2024賽季初,中甲升班馬大連智行通過法拍變更所有權,改組為大連英博俱樂部,“英博”是young boy的音譯,意指大連足球后繼有人。“我和這支球隊很熟,隊中球員老將、小將居多,外界并不看好他們的實力,隨著球隊不斷勝利,球迷也更加熱情,一路從一兩萬人到了每場四五萬人。我覺得如果最后沖超成功,就是一個小人物成為大英雄的題材,會給所有人帶來感動,不只是球迷,也不只是大連人可以看,就想去跟拍他們的沖超歷程。”叢永瑋說。
沒想到球隊賽季中段有壓力了,雖然保留沖超希望,但只剩下四場球,其中兩場在梭魚灣,于是叢永瑋抓緊時間扛著機器上了。《決戰梭魚灣》前20多分鐘的畫面的制式質量與后面不一致,實際上是叢永瑋搜集了大量不同來源的資料進行剪輯,復現沖超關鍵情節之前球隊的歷程。
叢永瑋看重的是紀錄片的故事,他認為最打動人心的不是畫面,而是有怎樣的跌宕起伏。片中,小將得到教練的叮囑,關鍵時刻立功,取得成長;老將拼上一切為城市和球隊奮斗,享受光榮;球隊老板在艱難取勝后灑下熱淚;來自全國各地的球迷加入大連球迷的隊伍,打卡梭魚灣,見證奇跡發生。最終大連英博在賽季最后一戰中,在梭魚灣絕殺逆轉上海嘉定匯龍,以聯賽亞軍獲得2025賽季的中超參賽資格。
“足球城的球迷要求挺高的。我采訪過一些球迷,問他們對這個球隊為什么這么熱愛。他們說,大連人隊以前總是被別人絕殺,總是輸球,但是在大連英博身上,我們看到的總是絕殺別人,挺過癮的。球員在場上踢出了拼搏精神,把球迷重新吸引回球場。”叢永瑋認為,大連英博上賽季一半以上的成功應該歸功于大連球迷的支持。
叢永瑋對梭魚灣球場印象深刻,因為場內的“山呼海嘯”對紀錄片拍攝和收聲來說是巨大的挑戰。他只有兩次機會。在拍攝對陣南京城市的比賽時,他度過了非常緊張的90分鐘,也決定了在如此巨大的球場里面,要以主教練李國旭的指揮為主要拍攝目標。
拍攝最后一場與上海嘉定匯龍的比賽時,他把鏡頭畫面和收聲都集中在李國旭和周邊,捕捉主教練對球員面授機宜以及球隊替補席的動態。他同時指揮另外兩個機位,拍攝球場內看臺上的細節。用這樣的方式,他呈現了以梭魚灣關鍵人員的故事為核心、整個團隊和數萬球迷所共同經歷的故事。
“做過8年的記者、編導之后,我老是做夢,夢見自己回到球隊,回到球場上。”叢永瑋說,拍攝足球紀錄片不只是單純去記錄球隊發生了什么,也不是簡單地為了服務城市文旅發展,他在片子末尾寫了一段解說詞,球隊沖超的這種精神“會讓很多人遇到任何困難以后,也不會懼怕”,他覺得自己受益于足球,因此才能在不同的行業堅持下去。他希望更多人,哪怕并不是球迷,看了片子、了解在梭魚灣發生過的事情,也能有相似的感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