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就這么點土地,怎么就構成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呢?如果真要說威脅,難道不是加拿大比中國更具威脅性嗎?
今年4月,特朗普掀起了一場“對等關稅”風波,對中國及美國的100多個貿易伙伴發起挑戰。然而,在中國的強力反制下,特朗普決定將除中國以外的其他貿易伙伴的關稅實施推遲90天。
不過,當7月9日的“最后期限”來臨之際,美國自身也面臨著經濟壓力,與多國的談判陷入停滯,尤其在中美貿易摩擦中更是感受到沉重打擊。
在日內瓦、倫敦進行了兩輪會談后,特朗普采取了某種形式的“體面妥協”。
但切勿以為特朗普會就此罷手,當前美國遏制、壓制中國的總體戰略方向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
事實上,就在當地時間7月8日,美國已經開始醞釀針對中國的新的策略……
那么,特朗普的“體面退讓”究竟釋放出怎樣的信號?他即將施展的新手段又是什么?
特朗普遭遇挫折
特朗普執政以來,大力推行貿易保護主義,高舉“美國優先”的旗幟,率先在全球范圍內發動關稅攻勢。
在關稅政策啟動之初,特朗普堅信通過提高關稅施壓,能夠迫使其他國家簽訂有利于美國的貿易協定,縮小貿易逆差,從而推動本國制造業回流。
實際上,在他上一任期就是這樣思考并付諸行動的。
2018年,特朗普宣布對中國、歐洲及其他部分國家的商品加征高額關稅,打響貿易戰的第一槍。
這些關稅主要集中在鋼鐵、鋁材等基礎商品和部分消費品上,旨在通過提升進口成本,促使貿易伙伴調整政策。
起初,中國和歐盟確實做出了一些讓步,但隨著時間推移,人們逐漸發現,特朗普的胃口越來越大,只要稍作妥協,他就會進一步加碼!
因此,到了他的第二任期,不少國家和地區早已做好應對準備。
今年4月提出的“對等關稅”措施出臺后,隨著局勢發展,特朗普開始意識到,這場關稅戰并未如預期那樣帶來好處。
雖然他從一些國家獲得了貿易方面的回應,但整體經濟數據并不理想。
例如,美國制造業和農業受到了明顯沖擊,尤其是農產品出口領域,在中美關稅戰最激烈時期,美國農民收入大幅下滑。
因為中國已經轉向其他國家采購農產品和能源,原本屬于美國的訂單被其他國家搶走。
同時,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也加重了國內消費者的負擔,關稅成本最終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進口商品價格持續上漲。
更令人失望的是,特朗普所期望的“減少貿易赤字”目標并未達成,反而不斷擴大。
根據美國商務部6月27日發布的數據,美國5月份的商品貿易赤字再度攀升至966億美元,較上月增長11%。
此外,美國第一季度GDP環比下降0.5%,這是自2022年初以來首次出現季度性負增長,種種跡象表明,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并未達到預期效果。
一方面,高關稅未能阻止全球供應鏈的運行,反而加劇了貿易失衡;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反制力度加大,美國稀土供應出現嚴重缺口,導致軍工企業和汽車制造企業面臨停工風險。
這正是特朗普不愿看到的局面。
面對日益嚴峻的經濟形勢以及稀土資源被中國“卡脖子”,特朗普不得不重新評估“對等關稅”政策的實際成效。
當地時間7月7日,特朗普將原定于7月9日執行的關稅措施延后至8月1日,顯然,他已經顯露出底氣不足的跡象。
他對14個國家發出加稅威脅也說明,美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談判進展并不順利。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在對華態度上也開始軟化,采取了一些舉措,取消部分原本針對中國的關稅限制,比如恢復了EDA軟件、乙烷、飛機發動機等產品的對華出口。
這一系列舉動實質上是在承認,正面交鋒并未取得預期成果,反而因中國“稀土牌”的影響而陷入被動。
某種程度上講,這是特朗普在關稅問題上做出的一種“體面認輸”。
盡管如此,“打不贏”并不意味著他會放棄對中國的圍堵與打壓,相反,他已經在策劃更加隱蔽且具有攻擊性的手段來制約中國!
特朗普的“隱秘招數”
當地時間7月8日,美國農業部以所謂“國家安全”和“糧食安全”為由,計劃全面禁止中國及其他“外國對手”購買美國農田。
不僅如此,特朗普政府還考慮收回與中國有關投資者已持有的土地權益!
顯然,在與中國的直接對抗中無法占據優勢的情況下,特朗普政府正試圖采取更為激進的手段——準備強行剝奪。
該方案將進一步加強對外國在美國農業用地投資的信息披露,并對虛假申報行為進行更嚴厲的懲罰。
更重要的是,美國農業部表示,正在研究如何“收回”中國企業已擁有的土地資產。
請注意,這里指的是中國企業已經持有的土地!
對此,美國農業部長布魯克·羅林斯聲稱,外國投資者特別是中國企業在美國農業領域的存在,構成了“國家安全威脅”。
美國農業部門認為,中國通過在美國農業領域的投資,可能獲取農業技術,甚至影響美國糧食供應鏈。
羅林斯在新聞發布會上公開叫囂:
“美國農業面臨的不僅是食品短缺和價格上漲的問題,更是主權安全的重大挑戰。我們正在對中國和其他敵對國家展開反擊,他們不應再擁有我們的土地,也不應繼續竊取我們的科研成果。”
不得不說,美國人的說辭能力堪稱一流。首先,持有美國農業用地最多的國家并非中國,而是鄰國加拿大。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加拿大人持有約1530萬英畝的美國農業用地,而中國僅擁有約27萬英畝,僅占美國農田總量的0.0003%!
其次,早在2023年,美國就已經通過相關法案,禁止中國企業購買美國農地,也就是說,如今中國企業幾乎不可能在美國購地。
既然如此,特朗普政府所謂的全面封殺中國購買美國土地,不過是掩人耳目的借口,其真正意圖是強制收回中國投資者在美國已持有的土地資產!
這不是明搶是什么?那么,特朗普政府真的會這么做嗎?
說實話,還真有可能。
有一種可能性是,特朗普在與中國的關稅戰中未能取勝之后,選擇采用更加隱蔽的方式構建籌碼,以便繼續對中國施壓。
在正面沖突未果的情況下,他轉向了“陰招”,試圖通過限制中國企業在美國農業領域的投資,以及沒收中國已持有的資產來建立新籌碼。
歸根結底,特朗普的目標依然是希望通過各種方式制造壓力,迫使中國在其他方面作出讓步。
即便目前中美貿易關系有所緩和,但這更像是暴風雨前的寧靜,未來不排除特朗普會在其他領域繼續對中國出手。
但我國早已明確表態,無論何種形式的對抗,中國都將堅決應對,只是希望特朗普政府在行動之前,能充分權衡后果!
結語
無論是拜登政府還是特朗普政府,他們在對付中國的手段上始終沒有本質變化,中美之間的貿易戰已持續七年,經歷了三屆政府。
但中國依舊是那個中國,而美國呢?
參考資料:
觀察者網:美政府揚言全面封殺中國購買農地,并考慮收回中國投資者已持有資產 2025-07-09澎湃新聞:美政府再借口“國家安全”,將推動各州禁止中國買家購買農地 2025-07-09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涉芯片技術、乙烷,美取消兩項對華出口限制,專家解讀 2025-07-04金融界:“對等關稅”大限倒計時!特朗普:今天就要給貿易伙伴發“關稅信”! 2025-07-04光明網:一手對14國加稅,一手延長暫緩期,特朗普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2025-07-0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