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大草坪走進上海滬劇院百年老洋房,“今日卡司”的招牌已經就緒,走上旋轉樓梯,“陳白露”的躺椅、麻將桌近在眼前。時隔半年,位于汾陽路的尚滬·演藝新空間又搭起聚光燈和投影設備,滬上首部環境式戲曲駐演《日出》7月9日起再開64場演出。繼首輪演出觸摸水溫后,《日出》本輪的步子邁得更大,將一連三個月高密度與觀眾見面。與此同時,劇組也生出了小小的“野心”——作為“上海的聲音”,滬劇有沒有機會借助新樣態的演出,為衡復音樂街區再添一條文商旅打卡路線?
于是,離劇院250米的黑石M+園區、400米的老牌餐廳,步行僅2分鐘的網紅面包店、書店等都成為《日出》的“合作伙伴”。憑借一張復古的“撕撕券”,觀眾可以在咖啡、餐飲、書店、酒店、畫廊等多品類商家享受優惠。“推動票根經濟,不僅為觀眾提供貼心的服務和實打實的優惠,我們也在暢想一種可能——因為好奇來一睹小劇場滬劇的市民游客,是否能因此深入探尋上海的一處街區,甚至是這座城。”《日出》制作人之一吳曉珺對記者說。
嵌在老洋房中的滬劇
新一輪演出開啟,“陳白露”扮演者郜逸萍多了一個新任務——滬劇導覽。從創排之初,《日出》就將受眾瞄準年輕人,也因此會出現觀眾對劇種特色和歷史不了解的情況。從首輪演出開始,《日出》就為購買VIP票價的觀眾提供“滬語入門體驗”。收獲好評后,本輪導賞加入了更多主要演員擔任講解,“潘月亭”“方達生”都會“隨機掉落”,帶來專業的滬劇科普。
“因為有歷史的沉淀,這幢洋房在我心中仿佛有生命。”在郜逸萍看來,汾陽路150號老洋房為《日出》的上演提供了獨一無二、天然的氛圍感,建筑及其內部精致的吊燈、擺設等細節與滬劇拿手的西裝旗袍戲相得益彰,這是許多環境式演出無法做到的。得天獨厚的環境也激發了觀眾的儀式感,上一輪演出中,不少人自發穿上旗袍來賞戲。因此,本輪《日出》在周末特設旗袍場,創造獨特的沉浸體驗。
90后的郜逸萍對沉浸式演出并不陌生,她也曾在亞洲大廈觀看過多部小劇場作品。“散場的時候,我看到粉絲熱情地和演員交流,我心里一動,這不就是過去戲曲演出里,戲迷和角兒的樣子嗎?”《日出》也引入了小劇場SD(演職人員通道,觀眾可以在此與演員交流)的概念。每場演出結束后,演員們會在洋房一樓與觀眾進行互動。“滬劇早就好這么做啦!”老戲迷的稱贊讓年輕演員鼓足了信心。
“陳白露下午茶”背后的文商旅融合
“一走上二樓的演出場地,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到觀眾的眼神,有期待也有審視。”“方達生”的扮演者丁葉波向記者感慨。平衡創新和傳統是無法回避的問題,雖然《日出》在一些社交平臺上廣受年輕人喜愛,制作人之一沈傳辰還是清醒地看到老戲迷的意見。雖然環境式演出保留了原版滬劇里紫竹調、迷魂調等基本調和經典唱段,但也有人發現,演員的唱腔似乎變得“直”了些,不再有那么多小腔。“小腔確實更圓潤動聽,但彎彎繞繞不可避免會拖長時間。”沈傳辰對記者說,“《日出》是圍繞老洋房環境的一次創作,時長需要匹配新的觀演模式,我們對劇目進行更新的時候盡可能尊重滬劇傳統。”
突破不僅發生在戲中,也在表演空間之外。這幾天,黑石M+、東湖賓館、汾陽花園酒店、榮城酒家、百丘面包房等周邊店家的顯眼處都擺上了《日出》海報。“我們主動接洽后,商家都展現出極大的熱情,非常愿意和滬劇牽手。”吳曉珺表示。于是,演出前想要墊一墊肚子的觀眾可以憑“撕撕券”在黑石M+商鋪東吳石府面館吃一碗蔥油拌面,也可以在百丘面包房買一個招牌可頌,兩家店都給出了全場8.8折的優惠。榮城酒家推出的“陳白露小姐下午茶”,128元一份的套餐,包含飲品、叉燒酥、蛋糕等小點,讓觀眾優雅感受城市情調。
上海滬劇院所在的岳陽路汾陽路一帶文化氛圍濃厚,梧桐掩映下,普希金銅像、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鱗次櫛比的歷史建筑吞吐著海派氣息。滬劇自帶的在地文化特質也為《日出》帶來更多文旅結合的可能。出示《日出》演出票或訂單截圖,便能在多家酒店享受到不同程度的住宿和餐飲福利。以專屬于上海的滬劇為圓心,在梧桐區解鎖一張文商旅地圖,何嘗不是劇種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