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江邊起風潮,高唱一曲共產黨人立初心……”7月9日一大早,上海滬劇院排練廳旋律悠揚,滬劇名家茅善玉攜電影《敦煌女兒》赴日本參加影展回到上海,立刻投入緊張排練,準備下周演出。8月,茅善玉計劃推出黑膠唱片《茅善玉從藝五十周年“茅派”唱腔精選》,囊括《敦煌女兒》《生死對話》《露香女》《家·瑞玨》《董梅卿》《雷雨》經典唱段,“我的生活就是我的工作。”
茅善玉在排練現場
7月16日,茅善玉將帶領上海滬劇院青年演員亮相上音歌劇院,演繹滬劇表演唱《百年統戰浦江紅》,“滬劇院年輕編劇李穎在上海中共一大紀念館、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中共四大紀念館采風,幾經修改,完成文字創作。我設計滬劇唱腔,表演內容由4個不同時期的歷史段落組成,每個段落的音樂都有不同變化,我覺得還蠻好聽。”
2024年,茅善玉成為上海文史館館員,這次她代表文史館登臺,“本來由我一個人演唱,但是上音歌劇院舞臺很大。所以我提議帶領滬劇院青年演員們一起上,把節目變成小組唱表演。”
《百年統戰浦江紅》時長不到10分鐘,茅善玉對細節依舊精益求精,“不要碎步,有節奏感,頭抬起來!”排練中,她不時指點青年演員站位、動作。
作為道具的紅圍巾,茅善玉親身做示范,“圍巾掛在脖子上,左右長度要一樣,不要一高一低。”
排練間隙,茅善玉捂住嘴輕輕咳嗽幾聲,拿起紙巾擦擦鼻子,“感冒了。”轉過頭,她的脖子后貼著一塊白色的傷筋膏藥。
在日本,茅善玉保持高強度工作節奏,攜她主演的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在東京參加“中國優秀電影周”、在大阪參加“中國·上海電影周”。日本觀眾對敦煌、對《敦煌女兒》反響熱烈,出乎茅善玉預期,“日本團隊拍攝過敦煌紀錄片。日本作家井上靖創作小說《敦煌》,曾被中日聯合改編為電影,所有場景全部在中國西北部實景拍攝。他們對于敦煌的情感和研究都蠻深入。這次《敦煌女兒》帶領日本觀眾從另一個角度看敦煌。”
《敦煌女兒》以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為原型,謳歌敦煌人堅守大漠、甘于奉獻的精神。每次放完《敦煌女兒》,茅善玉等主創團隊都與觀眾們進行交流,“東京放映后的互動環節進行了很久,還有人在舉手提問。年輕人關心中國戲曲的傳承、發展與市場,戲曲演員的表現手法,日本學者對莫高窟洞窟情有獨鐘。”
茅善玉與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
樊錦詩、茅善玉合影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拍攝現場
《敦煌女兒》唱的是滬劇,日本觀眾需要看字幕了解劇情,藝術與情感的共鳴讓他們瞬間進入情境。茅善玉回憶,“樊院長第一次去敦煌那一夜,因為看到狼而害怕,靠想象莫高窟的美麗度過一晚。我們的滬劇用了意象手法表現她的心態,沒想到日本觀眾看得很仔細,而且完全理解滬劇的藝術表達。”
《敦煌女兒》在日本
與觀眾交流中,茅善玉收獲一次次驚喜,有老先生拿來20年前與樊錦詩院長的合影、樊院長送給他的畫冊,“藝術無國界,滬劇可以被很多人接受和欣賞。”觀眾中有在東北長大、說東北話的日本戰爭遺孤,“他們第一次看滬劇,連夸非常感動、非常好看,還覺得滬劇有些像音樂劇,音樂一起,感覺就來了。”
茅善玉從中日混血的19歲觀眾那里學到了新名詞“種草”,“那個女孩拿來一張我演《石榴裙下》劇照,讓我簽名。她告訴我,爺爺經常在家聽戲,是個戲癡,經常給她講戲,讓她不要忘記中國的根。有的日本觀眾看完電影說,以后一定要去敦煌看看、走走,有些人走出電影院就有旅游計劃了,這種反響和我們在國內演出《敦煌女兒》時一樣。”
忙碌的日本行讓茅善玉再次感嘆,滬劇是上海靚麗的名片,鄉音能讓遠隔天涯的人們產生深刻的情感連接,“電影突破舞臺表演的場地、人員、時間限制,也許我以后年紀大了,唱不動了,但是電影的角色永遠鮮活。”茅善玉計劃未來將自己主演的電影《敦煌女兒》《雷雨》帶到更多地方、更多國家。茅善玉主演的滬語電影《菜肉餛飩》有望金秋上映,“我們看了導演發的一小片段,還真的蠻不錯。”
作為演員的茅善玉模糊了生活與工作的邊界,把全部心思都撲在滬劇上,“我個人的興趣愛好,其實與50年從事的工作有很多融合,我也分不清這是我的愛好還是我的工作。”
從藝50年,63歲茅善玉始終步履不輟,“50年前,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丫頭,時代造就了我,有那么多喜歡我的觀眾。今天我還能夠做一點事,就一定會力所能及為滬劇再做貢獻。”
原標題:《從藝50年,茅善玉有新禮物送給觀眾》
欄目主編:施晨露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諸葛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