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浪漫”,往往會想到詩意或愛情。但在近代德國,“浪漫”遠不止是一種情緒,它是一種深刻的精神狀態。
當英國的工業革命與法國的政治革命如驚雷般震撼世界時,德意志浪漫主義用“情感”回應“理性”,它以對無限的渴望與對現實的超越,構筑起一個理想化的精神世界。
歌德和席勒的雙子雕像。
這場以浪漫主義為核心的精神運動,曾讓德意志在文化荒漠中崛起為“詩哲民族”,又將這個民族拖入意識形態的深淵。
北大德語系教授黃燎宇在新作《德意志心靈》中,講述了德意志這段“成也浪漫、敗也浪漫”的歷史。
今天,我們不妨就從“浪漫”這個詞開始,重新走進一個民族的夢想與現實,一段詩意與災難交織的歷史軌跡。
01
浪漫狂飆
從文化荒漠到詩哲民族
18世紀中葉的德意志,仍是一片政治碎片化、文化邊緣化的荒漠。表面上,它仍被稱為“神圣羅馬帝國”,但這個名號早已徒有虛名。
由300多個邦國、自由城市和教會領地拼湊而成的德意志,文盲率高達70%,農村人口占比超過八成。皇帝并無實權,貴族說著法語,宮廷建筑效仿法國,連學術與文學的主導語言也不是德語,而是拉丁文與法文。
霍布斯鮑姆提出“雙元革命”概念,“雙元革命”發生在西歐,而西歐的主體民族至少有三個。自西向東,依次為英、法、德。就是說,德國缺席“雙元革命”。
德國自己的文化積淀在哪里?當時的文學幾乎無人問津,連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都曾用法語嘲笑本國文學還停留在文藝復興初期的水平。
唯一可堪稱道的領域是音樂,有巴赫與亨德爾。然而一個終身困于教堂與小邦宮廷,未被歐洲真正認識;另一個則早早加入了英國國籍,連姓名也改寫成英文的書寫形式。
然而,就在這樣的荒蕪之地,德國人卻在短短幾十年間,爆發出了驚人的文化創造力。文學上,從萊辛、克洛卜施托克,到歌德、席勒,再到浪漫派詩人;哲學上,從康德、費希特、謝林到黑格爾,奠定了“德意志哲學”的精神巔峰;音樂上,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在維也納一展身手,將器樂的地位抬升至藝術之王的高度。
德國古典哲學四大家。
文學、哲學、音樂上的這三座文化高峰,最終讓德國從文化的“追隨者”躍升為“引領者”,也使其在未完成國家統一、經濟仍落后的情況下,贏得了歐洲的尊重。
1810年,法國作家斯達爾夫人出版《論德國》,不僅塑造了德國“詩哲民族”的形象,也將浪漫主義概念帶入法國,成為法國浪漫主義的先驅。
02
浪漫而古典
一種獨特的精神追求
在中文語境中,我們習慣將“古典”與“浪漫”對立:古典是秩序與理性,浪漫是情感與想象;一個代表啟蒙的克制與清晰,一個象征反叛的個性與自由。但在德意志文化中,這種劃界并不成立。
“古典”與“經典”在德語中是同一個詞:Klassik。所謂“魏瑪古典文學”、“德國古典哲學”、“維也納古典音樂”,更多指的是典范性、成熟性,而非對浪漫主義的壓制或排斥。事實上,“古典”遮蔽了“浪漫”。
1830年,法國的古典派在巴黎用大白菜砸向了法國的浪漫派,而在德國則不存在涇渭分明的古典—浪漫對立。
再說德國的古典哲學,也被稱作“德國唯心主義”(Deutscher Idealismus),Idealismus這個詞同時具有“理想主義”與“唯心”的意味。說理想主義,是夸它超凡脫俗、不食煙火;說唯心主義,是說它漠視現實、不接地氣。
詩人海涅諷刺地指出,雖然現實世界屬于他國,但德國人主宰著“夢幻的空中王國”,這種文化自負在施勒格爾那里達到頂峰,他甚至把費希特的《全部知識學的原理》、歌德的《威廉·邁斯特的學習年代》與法國大革命并列為時代三大趨勢。
03
浪漫歧路
從文化誘惑到政治迷狂
浪漫主義自覺與現實拉開距離,反對功利,追求神秘,把藝術神圣化、宗教化、游戲化,這并非沒有代價。
德國人以文化自豪,卻對政治事務漠不關心,甚至將“文化高于政治”“文化遠離政治”奉為信條。尼采敏銳地指出,德國人拒絕啟蒙理性,轉而投向感性崇拜,他們“在建造情感崇拜的廟宇方面最為成功”。
浪漫文化開始承擔起超越藝術的政治使命。瓦格納的拜羅伊特音樂節不僅是藝術盛會,更成為德國民族神話的儀式性場所。音樂被稱為“天使的語言”,器樂成為最純粹的浪漫象征。而浪漫對鄉土、神秘與日耳曼傳統的回望,也漸漸為日后民族主義的狂熱提供了文化溫床。
拜羅伊特節日劇院,約1895年的彩色照片印刷品。
托馬斯·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開始警惕這種傾向。他在《魔山》中讓音樂與文學對壘,以此象征德國浪漫精神與法國啟蒙精神的沖突;在《浮士德博士》中,他將主人公設為一位作曲家。他甚至感嘆,德國歷史的悲劇,是因為德國人“以浪漫主義的逆向革命反抗啟蒙運動的哲學理性主義和唯理性主義,用音樂反抗文學,用神秘反抗清晰”。
托馬斯·曼《魔山》第一版 (1924)。
德裔神學家保羅·蒂利希干脆將納粹稱為“政治浪漫派”。他們用神話替代歷史、用感情替代法則、用美學遮蔽罪惡。浪漫不再只是文化立場,而成為一種危險的政治動員邏輯。
浪漫由此走上歧路,從精神王國的烏托邦,滑向極權主義的溫床。它給予德國無與倫比的文化自信,也帶來了歷史最深重的災難。
04
浪漫反思
浮士德的永恒困境
德國浪漫主義的歷史軌跡,宛如歌德筆下浮士德與魔鬼梅菲斯特的驚世交易。
一方面,它有許多偉大而美好的思想和藝術創造,譬如對鄉村、土地和大自然的迷戀,以反功利為本質特質的現代藝術觀和現代愛情觀,對下意識的挖掘和表現,以自反性為特質的浪漫反諷,等等。
從浪漫精神之中,不僅誕生了各種純潔而高尚的現代人類理想以及反資本主義的“紅色”文化基因和保護環境的“綠色”文化基因,而且,受到浪漫精神啟迪的藝術也變得更加復雜、更加深刻、更加有趣。
然而,另一方面,浪漫精神中又帶有諸多“問題元素”。譬如,它反現代、反進步,它幾乎排斥雙元革命帶來的諸多變革;它有強烈的懷舊和復古情緒,有的渴望回歸基督教一統天下的中世紀,有的則美化奉行異教的日耳曼時代……它與納粹意識形態的關系錯綜復雜。
希特勒在1939年德國國會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
如今的德國早已回歸啟蒙正道,但浪漫主義的遺產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這個民族。如何在保持文化個性的同時擁抱現代理性,如何在銘記歷史教訓的基礎上傳承精神財富,或許是德國乃至整個世界面對浪漫主義這一復雜遺產時,需要持續思考的命題。
關于德意志的這段歷史
關于德意志浪漫主義文化
你有什么想和書友們分享的嗎
2位優秀留言讀者將獲贈此書
撥開歷史迷霧
直擊德意志文明內部的矛盾性和復雜性
公號粉絲限量專享
掃碼領券后折合5折優惠
掃碼進群,更多福利
-End-
觀點資料來源:《德意志心靈》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scb01@pup.cn
▼點擊名片 ?標關注我們▼
撥開歷史迷霧閱讀德意志心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