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藝術的探索,始終是一場關于“境”的追尋與超越。從具象到意象,不僅是形式上的轉變,更是藝術家心靈深處對世界認知與表達的升華。本次“境非境——從具象到意象的藝術跨越”展覽,旨在通過一系列精心策劃的作品,展現藝術家們在這一過程中的思考與實踐,揭示藝術在具象與意象之間構建的獨特“境域”。
具象藝術以對現實世界的直觀描繪為基礎,通過精確的線條、色彩和光影,捕捉自然與生活的具體形態。它如同一面鏡子,反映出藝術家眼中的世界,讓觀眾在熟悉的場景中感受到藝術的真實與生動。然而,藝術的追求遠不止于此。當藝術家們開始探尋更深層次的表達時,意象便悄然浮現。意象藝術不再局限于對現實的簡單再現,而是通過抽象、變形、象征等手法,將內心的情感與思想融入作品之中,創造出超越現實的精神空間。
從具象到意象的跨越,是一場關于“境”的轉變。具象藝術所營造的是一個“可見”的世界,觀眾可以直觀地感受到作品所呈現的具體場景;而意象藝術則引領觀眾進入一個“不可見”的精神領域,這里的“境”更為深遠和廣闊。藝術家們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打破傳統形式的束縛,探索新的表現手法,試圖在具象與意象之間找到一種平衡與融合。這種跨越不僅是藝術風格的轉變,更是藝術家對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與感悟。
本次展覽匯聚了多位藝術家的作品,他們以不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展現了從具象到意象的多樣化探索。這些作品如同一個個獨特的“境域”,等待著觀眾的深入體驗與感悟。在這里,觀眾將看到藝術家們如何在具象的框架中注入意象的靈性,又如何在意象的抽象中保留具象的真實。這是一場關于藝術“境”的對話,也是一次心靈與靈魂的碰撞。
“境非境”,既是對藝術跨越的描述,也是對藝術本質的追問。在這個充滿變化的時代,藝術的邊界不斷被打破與重構,而“境”的探索將永遠是藝術家們不懈追求的目標。希望通過本次展覽,觀眾能夠感受到藝術在具象與意象之間的無限可能,體會到藝術跨越所帶來的精神震撼與心靈啟迪。
北京墨真書畫院編輯
柯和根題【境非境】
柯和根現為上海師范大學,景德鎮陶瓷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中國陶藝家協會副會長、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景德鎮畫院院長、海上水墨畫院副院長。
獲得國家人事部授予的“中國畫杰出人才獎”,入選上海美術百家和文化部授予的“中國畫百杰畫家”入選全國及國際設計展並獲得各種金、銀、銅等獎項數十次。入選數十次全國單項畫展及綜合類美展。發表數十篇學術論文及出版數十本專著。各種作品被國內外美術館與博物館及收藏家收藏,各種媒介與電視專題片及訪問、訪談廣為傳播,影響巨大!
又見田園
柯和根的花鳥畫
荔枝、小雞、魚、漁鷹,幾片蘭葉,幾段枝椏,非農家小景,似乎只在村邊山野,柯和根蹀騽而前,偶見瞥觀,皆即疏記。
江西,尤其是傍依長江的贛江流域,平和的田園風光伴著日暮晨風,十分消閑。中國的水墨花鳥畫以簡筆寫意的面目推出以來,與“閑”字就有了某種因果關系。江西人的閑,并沒有造就歷史上“江西派”的風貌,但時至今天,卻掉出個黃秋園,很傳統很消閑的筆墨贏得了上下喝彩。柯和根的水墨畫也很傳統,他不是江西人,據此留此,竟也以有閑人的心態玩起寫意花鳥畫。冷疎的筆意見出他喜歡八大,卻無八大“哭之笑之”的憤世嫉俗之態。柯和根的畫是入世的、貼情的,一花一鳥、一石一木,行筆處,自有一番隨和與平易。
燕子飛 140厘米X70厘米
我和柯和根雖是福建老鄉,相識卻在桂林。放州漓江,面對奇山異水,我有些激動,掏出小本畫起速寫。而他瞇著眼,依然無所謂無事地笑笑,隨船走,隨水流,心境如清澈的江水一見到底。我說他擅于眼識心記的默畫功夫,他依然笑笑無語。果不然,見他的畫,就常有這類追憶之作。在落款中,他喜歡道明這點。如《遠眺》、《果腹圖》中皆是。他的款識也很逗趣,一口大白話,掃去矯情做作的舊文人作風。如“吾家養有此魚”。畫魚是很入俗的題材,他摒棄了諧音、象征、尋兆頭等通俗行為,調侃的略為詼諧的語氣帶出他的作畫態度,筆墨又一本正經。我知道他不強索立意,一如生活中的他,常常隨遇而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對他都能露出笑臉,而他都會有所感觸。我不知道他為何能保持這等態度,在淡淡中坦露真情。
飛天 140厘米X70厘米
“閑”和“淡”,仍然是傳統的文人畫批評標準,仍然使人囿于修身養性之類的習慣性用語。面對柯和根的畫,我無法促使自己擺脫這些而另加審視,但它促使我思考筆墨在時代交換中的生命力問題。“筆墨當隨時代”,說得太寬泛了,令人難以領會。固然畫家的生活有時代性的,作為表達樣式的筆墨,卻有個承傳問題,有個相對封閉的形態模式。中國人對筆墨的自覺把握,是民族文化自省力的體現。眼下的畫壇流行“新學員派”、“新寫實主義”、“新文人畫”等,莫不是一股復古的潛流所促動。不知是假借古人之名推銷自己,還是真有懷舊的情愫,不讀四書五經,也哼著“之乎者也”,情系山水“新文人畫”家者,用現代人的經營手段,想“玩”筆墨實在不是真玩,最終仍是玩情調。柯和根的畫格亦屬傳統中“文人畫”一路,卻實在沒有那份“”,沒有那份“膩”。他入世的“閑”,不像朱新建那樣以大俗之氣呼出吸入:他溫情的“淡”,也不似王孟奇那樣作謙謙君子之態。柯和根的筆墨在粗放中見出靈動,養蓄著書卷之氣又略透點俚俗。于是,他的畫憑添了一份親切。
大花圖 70厘米X34厘米
傳統的筆墨具有特殊的情緒喚起功能,形式相對穩定。在觀賞過程中,它會慫恿著人們的怠情和偏見,并被賦予最寬厚的解釋。我們習慣耽于這種形式的審美愉悅,將注意力轉向畫的題材內容。畫家對題材的選擇是在尋找一個對象與筆墨在表達方式上的契合點,這種選擇的個別性比較突出,會造成個人藝術上的優勢。
芳香圖 70厘米X34厘米
柯和根的水墨小品畫,多取鄉村常見之物,通人情懂世故的禽鳥魚蟲。他喜歡經營方構圖,布局取勢,注意邊角。他常以一景一物入畫,落筆僅幾處,空自多多,“哭之笑之“計自當“有無相生”之理吧。在學院里,同事們稱他為“多面黑”手”。柯和根的“正經”行當是裝飾畫,但他才氣過人,下的功夫亦不讓人。繪陶瓶、練書法、搞雕塑、畫油畫,人物或山水,工筆或寫意或裝飾變形,樣樣拿得起、放得下。奇怪的是,他畫水墨花鳥,卻情有所鐘,物有所取,取之者,幾乎俱是覓食者也。生活之道,人人感慨系之,然柯君獨有所悟,獨有所解,自能釋懷。
鄭工(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
蕉陰 70厘米X34厘米
花開時節 70厘米X34厘米
清飲 70厘米X34厘米
清風 70厘米X34厘米
幽林 140厘米X70厘米
牛市之一 140厘米X70厘米
牛市之二 140厘米X70厘米
追風 140厘米X70厘米
春分 70厘米X34厘米
晨路 70厘米X34厘米
山風 70厘米X34厘米
幽林鳴禽 140厘米X104厘米
秋分 70厘米X34厘米
谷雨 70厘米X34厘米
覓食 70厘米X34厘米
初秋
喜樂1-3 46厘米X102厘米
西風至 70厘米X34厘米
天寒圖 70厘米X34厘米
黑長尾猴 140厘米X34厘米
桃紅 140厘米X34厘米
林間 140厘米X34厘米
山風 140厘米X34厘米
暮秋 140厘米X34厘米
白鷺 140厘米X34厘米
北京墨真書畫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專注于學術研究,組織開展大型書畫展覽、全國采風、公益事業以及國際交流活動的企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