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了對14個國家的關稅,最高達到40%。他或許以為這能嚇倒一批人,但沒想到這14個國家無一服軟,于是,當地時間7月8日,他又急得喊話中國了。
特朗普宣布將從8月1日起,對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哈薩克斯坦、南非、老撾、緬甸等14個國家的進口產品,加征25%至40%不等的關稅。
他在寫給各國領導人的信函中強調,此舉是為了糾正美國與這些國家之間的貿易逆差,并警告若對方采取報復性關稅,美國將在現有稅率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同等額度的關稅。
面對美國的施壓,14個國家迅速作出回應。
日本首相石破茂在7月8日召開緊急會議,表示對美方上調關稅“非常遺憾”,并指示內閣繼續談判以維護國家利益。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也發表聲明,稱將加速談判以爭取互惠成果。
南非總統拉馬福薩指出,77%的美國商品進入南非是免稅的,美方30%的關稅“不合理”。
泰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披猜更直言“談判團隊將戰斗到底”。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被針對的國家中,老撾、緬甸、柬埔寨、泰國等與中國貿易關系密切。分析認為,特朗普試圖通過施壓這些國家,間接影響中國在貿易談判中的立場。
然而,這些國家普遍拒絕妥協,迫使特朗普在7月8日轉而喊話中國。
他在公開場合稱中美貿易“非常公平”,并表示“與中國保持著非常良好的關系”,同時暗示希望盡快開啟第三輪中美貿易談判。
摩根大通研究所數據顯示,現行關稅政策已使美國企業面臨高達823億美元的直接成本壓力,而且關稅政策宣布后,標普500指數單周暴跌約12%,零售、汽車等行業股價持續承壓。
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去年從14國中的7個國家進口了3510億美元商品,若全面加征高關稅,美國消費者將直接承受漲價壓力。
美國罐頭企業因50%的鋼鐵關稅,被迫推遲設備升級,75%的金屬原料依賴進口的現狀使其陷入“生死劫”,軍工企業更因稀土供應受限,面臨導彈、戰斗機生產停滯的風險。
這下特朗普是真的急了,自己的關稅威脅不再奏效了,加上這種經濟壓力,迫使特朗普尋求緩和對華關系,以緩解國內企業和民眾的不滿。
中國控制著全球90%的稀土加工能力,且在5月的日內瓦會談后,進一步收緊了對美稀土出口審查,明確將軍工產業排除在供應范圍外,這直接威脅到美國高端制造業和國防工業的穩定。
并且通過金磚、RCEP等機制,中國對美貿易依賴度從2017年的14.2%降至2024年的10.8%,而東盟占比升至15.3%,這種結構性調整使美國通過關稅施壓的效果大打折扣。
上任以來,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就將自家的發展搞得一團糟,個別領域更面臨著不小的困境。
首先是能源出口困境,OPEC宣布8月將增產至每日54.8萬桶,美國頁巖油因成本高企面臨市場份額萎縮風險。
第二是科技競爭陷入僵局,盡管美國將50余家中國科技企業列入“實體清單”,但中國在AI、量子計算等領域的突破仍對美構成挑戰。
第三則是美國的面子,此前對14國加稅引發的國際抵制,使美國在WTO等多邊機制中陷入孤立。
在7月8日的表態中,更是特別強調“與中國保持著非常良好的關系”,看來也是想尋求中國的幫助,使其在這些領域上能突破困境。
多重壓力之下,特朗普不得不在公開場合改變對華基調,為第三輪談判創造條件,不過特朗普也不是那么好說話的,說不定還在打另外的主意。
好比如說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7月7日暗示,希望“未來幾周”與中方會談,時間窗口的選擇極具策略性,可能是想通過突然釋放善意,試圖在中國未充分準備的情況下,爭取在關鍵議題上獲得讓步。
特朗普強調的中美貿易“非常公平”,也可能是想削弱其他國家對中國的信任,暗示中國可能在談判中犧牲他國利益,這種“分而治之”的手法,也是特朗普慣用的談判技巧。
不過這種戰術調整能否奏效,還得取決于中國是否愿意高抬貴手,當然這一切都是猜想。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就在7月8日中回應,“關稅戰沒有贏家”,并明確表示“談判需以相互尊重為前提”,顯示我們仍保持著戰略定力,看穿了某些人的意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