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科學隨筆】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這為自主培養創新型人才、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指明了改革方向。高能級科創平臺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是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的優良“試驗田”,打通影響教科人三者良性循環的痛點堵點,將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高能級科創平臺集聚政產學研各類創新要素于一體,是激發這個第一動力的“催化劑”。當前,科技創新集聚化、融合化、協同化發展趨勢愈發顯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愈發呼喚科創平臺的支撐力。要加快高能級科創平臺建設,奮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創高地,“高地”一旦形成,資源“蓄水池”隨即產生,創新“源動力”加速裂變,成果“轉化器”也將不斷提速。
2018年以來,由浙江省衢州市與浙江大學共建的高能級科創平臺——浙江大學衢州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聚焦地方主導產業,構建“引進一個、吸引一批、帶動一片”的人才引育新機制,整體打包引進高端人才及其團隊、技術、項目等多種創新要素,促進高端科技人才團隊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創辦企業或研發機構、轉化科技成果等,搭建起科研、中試、產業化全鏈條體系,有效緩解了地方產業基礎薄弱、創新成果供給不足的情狀,為科創平臺牽動教科人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蹚出一條新路。
同時,助力科技成果走通從實驗室到應用場的“最后一公里”,幫助廣大科創企業跨越成果轉化的“死亡谷”,也是擺在科創平臺面前的現實命題。
如何破題?放眼全國,缺乏科技公共中試平臺已成為科技創新產業化率低下的主要瓶頸之一。要解決科研與產業“兩張皮”問題,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就必須大力發展中試,加快探索建立政產學研各類資源整合的公共中試平臺,讓各方創新主體同題共答、同頻聚力。
實踐中,我們以研究院中試基地為抓手,搭建起“產學研用”一體化“鏈式”服務平臺機制:成立技術驗證中心,優化項目評估篩選程序;建立產業專家庫,篩選符合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的優質項目;扶持項目團隊組建,提供關鍵中試技術服務和配套資源;組建項目運營管理團隊,構建中試自主安全管理體系,護航項目研發、中試、產業化全過程落地。在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堵點卡點的同時,開展企業職工、高校師生技能培訓,為“造血式”的產業發展蓄積人才、技術力量,實現了科研支撐產業、產業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環。
如若充分發揮高能級科創平臺牽引作用,構建科技創新、產業遞升、要素聚合的生態體系,形成一批可操作、可推廣的科技經濟融合發展樣板,必將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堅實保障。
(作者:任其龍,系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浙江大學衢州研究院院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