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8日,在本月中歐峰會即將召開之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歐洲議會發表演講。縱觀演講內容,香港《南華早報》當天報道形容,馮德萊恩在涉及中國對俄立場和貿易政策方面的一番大放厥詞,對中國提出了“迄今為止最嚴厲的抨擊”,并認為她的演講猶如一次“重大攤牌”。
“我們也知道,中國對俄羅斯的堅定支持正加劇歐洲的不穩定和不安全。我們可以說,中國實際上正為俄羅斯的戰時經濟提供支持,” 馮德萊恩宣稱:“我們不能接受這一點。我一直強調,中國如何繼續與普京的戰爭互動,將是未來中歐關系的決定性因素。”
馮德萊恩的這番言論,本質上是歐盟在多重壓力下對華策略的一次集中宣泄,既反映了其對中歐關系的焦慮,也暴露出自身戰略困境的無奈。
一、歐洲自己焦慮,就把火撒到中國身上
馮德萊恩將中國對俄立場視為中歐關系的 “決定性因素”,這背后是歐盟在俄烏沖突中的挫敗感。歐洲因對俄能源制裁導致自身經濟受損,卻無法迫使俄羅斯妥協,于是將怒火轉嫁到保持中立的中國身上。
她所謂 “中國支持俄戰時經濟” 的說法,實則是混淆視聽,中俄正常貿易,如能源合作,早在沖突前就已存在,且中國始終堅持勸和促談的中立立場。這種指責更像是歐盟為自身戰略失誤尋找替罪羊,試圖通過道德綁架迫使中國選邊站隊。
更值得玩味的是,歐盟自身仍在進口俄羅斯天然氣,占比約19%,卻要求中國單方面 “切割” 與俄合作,這顯然是雙重標準。馮德萊恩的邏輯本質是:“我可以做,但你不能做”,這暴露了其背后的霸權思維。
二、做生意想占便宜,就拿狠話當籌碼
在貿易問題上,馮德萊恩對中國稀土出口管制和 “產能過剩” 的批評,實質是歐盟在關鍵資源和產業競爭中的危機感爆發。中國掌握全球 90% 以上的稀土供應,而稀土是新能源、高科技產業的命脈。歐盟既想獲得中國稀土保障自身產業鏈安全,又不愿接受中方合理的出口管理,如追溯用途以防轉售美國,于是通過政治施壓試圖迫使中國讓步。
與此同時,歐盟近期單方面限制中國醫療器械參與公共采購,中方則以對等措施反制。這種 “制裁-反制” 的循環,反映出歐盟在對華貿易逆差壓力下,試圖通過保護主義手段轉嫁內部矛盾。
但正如美國學者指出的,“歐洲沒有‘中國牌’可打”。中歐經濟高度互依,歐盟對中國的施壓空間有限,中方的反制往往讓其得不償失。
三、自己位置不穩,就拿中國說事
馮德萊恩此時對華 “攤牌”,與其個人政治處境密切相關。歐洲議會近期正醞釀對她的不信任投票,導火索包括疫苗采購丑聞、能源政策失誤等。為轉移內部矛盾,她急需在中歐關系上制造 “政績”:一方面,通過強硬表態向歐盟內部保守勢力示好;另一方面,試圖在稀土、貿易談判中取得突破以鞏固地位。
然而,這種 “危機公關” 式的操作注定難以持久。歐盟內部對馮德萊恩的不滿早已積累,其政策既未能有效應對美國關稅威脅,又導致中歐關系緊張。更諷刺的是,中方已對歐盟稀土申請開通 “綠色通道”,但馮德萊恩仍不滿足,反而要求完全開放出口,這種得寸進尺的態度只會讓歐洲企業利益受損。
四、中歐關系的現實映照
馮德萊恩的演講,折射出當前中歐關系的三大矛盾:
戰略定位的錯位:歐盟將中國視為 “制度性對手”,但中方始終以伙伴相待。這種認知鴻溝導致歐盟在合作與對抗間搖擺不定。
利益訴求的沖突:歐盟試圖通過 “去風險化” 削弱中國影響力,卻忽視了中歐在綠色轉型、數字經濟等領域的巨大合作潛力。
外部壓力的裹挾:在美國關稅威脅和 “印太戰略” 的雙重擠壓下,歐盟難以真正實現戰略自主,對華政策常淪為對美妥協的犧牲品。
結語:沖突還是合作?
馮德萊恩的 “攤牌” 看似強硬,實則暴露了歐盟在戰略困境中的脆弱性。中歐作為全球兩大經濟體,合則兩利,斗則俱傷。中方已多次明確表態,愿通過對話解決分歧,但堅決反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
未來中歐關系的走向,取決于歐盟能否摒棄冷戰思維,以務實態度對待合作與競爭。正如中國外長王毅所言:“中國不是美國,不應用美國走過的道路鏡像中國。” 在動蕩的世界中,中歐唯有跳出零和博弈的窠臼,才能為全球提供稀缺的確定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