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號內容同樣精彩,歡迎大家關注我的視頻號“城市財經”↓
首先向各位讀者說聲抱歉,由于昨天的文章出現嚴重紕漏,導致文章在立意上出現方向性錯誤。現經過修改后,今天重新發布一下。
作者:余飛
01
重慶之后,武漢也晉級了
繼重慶之后,武漢也順利拿下了2018年中央定調的 “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規劃中5張物流樞紐王牌。
不久前,國家發改委發布了2025年《新一批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也是2019年發布第一批次以來的第七個批次。其中文件的標題便加上了武漢。
批復的30個國家物流樞紐名單,涵蓋陸港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邊境口岸型、空港型、港口型物流樞紐,涉及29個城市,分別是(排名不分先后):
北京、天津、廊坊、太原、巴彥淖爾、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綏化、南京、南通、臺州、寧波、合肥、馬鞍山、平潭(福州)、萍鄉、周口、武漢、長沙、廣州、南寧、成都、貴陽、玉溪、蘭州、銀川、烏魯木齊。
制圖:城市財經;資料來源:國家發改委官網
其實,這份名單只是總名單的一部分而已。
早在2018年,國家就發布了“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對各城市的物流樞紐做出頂層設計。
當時的規劃是:
1、到2020年,布局建設30個左右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國家物流樞紐,形成國家物流樞紐網絡基本框架。
2、到2025年,布局建設150個左右國家物流樞紐,推動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 的比率下降至12%左右。
之所以要打造150個物流樞紐,旨在應對全球越來越不穩定的地緣局勢。
2020年8月份中央召開的重要會議上,明確提到:
1、當前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2、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大力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
兩點其實可以匯成一句話:在繼續擴大開放和改革的大背景下,同時打通國內消費市場,增加國內市場的權重。
如果還沒有理解,那我就說得更明白一些。自特朗普上臺以后,中美兩國之間已經漸行漸遠。這些年來,雖然特朗普下野拜登上臺,但兩國之間的博弈,已經從最初的貿易摩擦演變成了如今多個領域的對壘,特別是金融與科技領域。
2025年4月份,中美新一輪貿易攻防開始,增加國內市場的權重顯得更為迫切。
面對這個秩序撕裂的世界,我們既要進一步放開市場,擁抱世界,同時也要未雨綢繆,做大做強國內市場,提升國內需求的占比,防患未然。
這便是打造150多個物流樞紐的重要目的之一。
02
重慶、武漢、南京,樞紐之王
隨著 《新一批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公布,武漢也拿下了空港型、港口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陸港型五大樞紐頭銜。
結合中央規劃完整名單,除了重慶、武漢已享有五大樞紐頭銜外,南京未來也將享有,全國唯三。
2025年2月份國家發改委發布了 《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優化調整方案》,提到:
按照“結合實際、動態調整、有進有退”的原則,新增廊坊商貿服務型、常州生產服務型等26個國家物流樞紐,對部分國家物流樞紐規劃布局進行優化調整。
其中的“優化”杭州、鄭州、南昌、石家莊等城市。
鄭州原本坐擁4個類型的物流樞紐,調整之后只占了兩個。杭州4個變1個,南昌3個變1個,石家莊3個變2個,北京則增加了1個,等等。
調整之后多余的席位,給到了更多的普通地級市,旨在雨露均沾。
這是國家發改委今年年初發布的的完整名單(國家發改委文件的原文,我放在了本文左下角的原文鏈接當中,感興趣的可以點擊查看),涵蓋城市也從原先的150多個擴展到220多個:
來源:國家發改委
在國家欽定的220多個六大類型國家物流樞紐中。武漢、南京、重慶既是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又是港口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除了不是陸上邊境口岸型,其他全部都是。
以此來看,武漢、重慶、南京三座城市是當之無愧的樞紐之王。
此外,廣州、上海、深圳、成都、青島、貴陽、天津、西安、哈爾濱、長沙獲得了四個類型的物流樞紐頭銜。
寧波、太原、合肥、南寧、昆明、大連、沈陽、福州、廈門、烏魯木齊、長春獲得了三個類型的物流樞紐頭銜。
鄭州、濟南、石家莊、呼和浩特、銀川、蘭州這些省會與首府,以及北京只獲得了兩類物流樞紐。
制圖:城市財經;資料來源:國家發改委官網
杭州、南昌、海口、西寧、拉薩更是只獲得了1個。
各城市具體的擁有的物流樞紐類型數量,本號整理出了一張表格,如下圖。
制圖:城市財經;資料來源:國家發改委官網
除了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位居頭部外,2023年國家發改委公布的設立的102個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重慶、武漢、南京同樣位居第一梯隊。
2023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自然資源部、交通運輸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印發《關于布局建設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的通知》。
這份文件,綜合考慮城市資源稟賦、發展基礎、比較優勢、未來潛力,將全國102個城市納入布局建設范圍,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102個城市分為三個層級:
第一層級綜合型流通支點城市:
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島、大連、上海、南京、蘇州、連云港-徐州-淮安、杭州、寧波-舟山、廈門、南昌-九江、濟南、青島、鄭州、武漢、長沙-株洲-湘潭、廣州、深圳、重慶、成都、昆明、西安、烏魯木齊。
第二層級復合型流通支點城市:
石家莊、太原、沈陽、營口、哈爾濱、大慶、合肥、蕪湖、福州、濰坊、洛陽、懷化、岳陽、汕頭-揭陽-潮州、湛江、欽州-北海-防城港、海口、宜賓-瀘州、南充、貴陽、畢節、拉薩、蘭州、酒泉-嘉峪關、西寧、格爾木、銀川、伊犁(伊寧)、庫爾勒。
第三層級功能型流通支點城市:
廊坊、保定、大同、長治、臨汾、呼和浩特、包頭、烏蘭察布、赤峰、錦州、長春、通化、延邊(延吉)、佳木斯、齊齊哈爾、揚州、泰州、溫州、金華、阜陽、安慶、泉州、三明、贛州、上饒、宜春、臨沂、南陽、商丘、襄陽、宜昌、黃岡-鄂州-黃石、郴州、珠海、南寧、柳州、攀枝花、遵義、六盤水、玉溪、紅河(蒙自)、大理、渭南、寶雞、榆林、慶陽、中衛、喀什、石河子。
來源:國家發改委
03
為何是這仨
看完國家物流樞紐建設的完整名單,兩個問號涌上心頭:
第一,在這么重要的規劃中,北京為何只有陸港型、空港型兩個國家物流樞紐頭銜,而同為一線城市的上海、廣州、深圳都重疊了4個。
兩個頭銜還是在調整之后增加了一個陸港型樞紐頭銜的結果。
2018年的完整名單北京沒有陸港型樞紐,現在增加。主要是2021年京杭大運河北京段通航。沒法承擔港口型物流樞紐,2021年京杭大運河不知道為何增加了一個陸港型物流樞紐。
北京不是沿海,無法成為港口型物流樞紐。北京不是邊關,不能成為陸上邊境口岸型物流樞紐。北京經濟的特色是科技與金融,所以不適合成為生產型服務樞紐。
其次,北京是首都,是全國政策、權力的核心樞紐,無需其他樞紐頭銜來襯托,所以沒必要和手底下的城市去爭奪生產型和商貿服務型這些頭銜。
第二,為何樞紐之王是重慶、武漢、南京,而不是其他城市?
這與這三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和本身的特點有很大關系。
首先我們要明白,管理層打造220多個國家物流樞紐,是為內循環大戰略服務的。有了這個前提,武漢和南京的脫穎而出,就不奇怪了。
論內陸樞紐,武漢很強,屬于國內第一梯隊,重慶、南京雖然也很強,并不是第一梯隊。
根據澎湃新聞最新梳理的數據顯示,以高鐵5小時內可直達城市為統計口徑(注意,這里說的是高鐵直達),鄭州第一,5小時內高鐵可直達123個城市,武漢第二,可直達119個城市。
南京5小時內高鐵可直達99個城市。重慶只有55個。
論航空樞紐,南京、武漢都不夠亮眼。
以2024年的單個機場旅客吞吐量來看,上海浦東第一,廣州白云第二,北京首都第三,深圳寶安第四。
重慶第7,南京、武漢沒能進前十。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國家民航局
以城市航空實力來看,擁有雙大型民用運輸機場的北京、上海、成都位居三甲,廣州、深圳位列前五。重慶第六,武漢位列第十,南京位列第十二。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國民民航局
但是武漢、重慶、南京,是內陸城市中,內陸樞紐(高鐵樞紐)、航空樞紐、水運樞紐綜合優勢最明顯的城市。
其他城市,要么無法兼而有之,要么綜合優勢不夠明顯,注意我這里說的是綜合優勢。
比如上海,啥都有,長江還在這里入海,但不是內陸城市。深圳、廣州亦是如此。重慶有的,成都似乎也都有,但唯有內河優勢,成都沒有。
鄭州的似乎也都有,但黃河通航能力不足。
西安也是一樣,雖然境內擁有多條黃河水系的支流,比如渭河、灞河、涇河、灃河等,但黃河水系的通航能力和長江水系無法相提并論。
長沙似乎也都有,但在武漢旁邊,長沙無論航空、陸路還是水運,都不夠突出。
所以說,重慶、武漢、南京能夠成為國家物流樞紐之王,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結果。
而能夠獲得此頭銜,對于三座城市未來的城市爭奪戰,贏得了先機。
樞紐之王的本質是流量,流量的時代中,誰能成為流量引擎,誰就能贏得發展先機,或者說如虎添翼。
原創不易,辛苦動一動你的小指頭,在文章右小角點個在看、點個贊。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看到。
轉載、廣告投放、加讀者群,加微信:593594349(備注來意,否則不通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