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親王能作為滿清的傳奇之一,不單單是因為親王的爵位,更是因為允祥賦予了這個爵位與眾不同的意義。
人人都夸贊十三爺的俠義之情,雍正更是做到了帝王當中為數不多真的愿意分享天下的舉動。
十三爺有如此的豪氣,他的子孫理所應當也該有不錯的未來。
雍正也的確做到了把對允祥的愛轉移到了對侄子們的身上,哪怕是繼位者乾隆對自己的幾位兄弟也是疼愛有加。
偏偏允祥的4個孩子卻沒有立起個,只能說活得差強人意吧。
出生于1706年的弘昌是允祥的大兒子,但他不是嫡子只是庶長子。
小的時候還分辨不出他的才華以及能力,但長大之后,他所暴露出的品性一點兒也不像他的爹。
雍正接過了權力,允祥的地位也跟著水漲船高,四哥真的做到了共患難、同富貴。
怡親王的封爵下來之后,最先膨脹的就是弘昌。盡管不是嫡子,但一個長子的身份也讓他歡欣雀躍。
他以為自己準確捕捉到了政治規則,覺得老爹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自己可以為所欲為了。
因而好吃懶做,逞強斗勇,無惡不作。
要么說雍正對允祥真的是疼愛到了極致,大侄子這樣做他都不以為意,還破格封他為貝子。
要知道,庶子最多只能封一個輔國公,再向上那就是超越政治規矩了。
也得說允祥的政治智慧是十分出彩的,他知道自己這個兒子是什么德性,也知道雍正為他做了多大的讓步。
所以允祥學著自己的老爹,把自己的兒子也給圈禁了,直到自己死都沒有把他放出來。
還是雍正后來念及弟弟的情誼才把弘昌放了出來,可這位老弟依然不自覺,反而又與前朝廢太子的兒子弘暫混到了一起參與謀反。
乾隆可不管這些,別看雍正留了旨意,但他還是堅決的處理了弘昌,將他軟禁至死。
他也成了唯一一個到死沒得謚號的宗室成員。
老大之后,第5年嫡長子終于誕生了。與老大無惡不作的本性不同的是,弘暾簡直就是另一個極端典型。
他實在太優秀了,讀書寫字、騎馬射獵樣樣精通,這讓允祥愛不釋手。
再加上嫡子的身份,簡直讓他的人生猶如開了掛一樣。
雍正也終于找到了一個感情的宣泄口子,對于自己這個二侄子,他的疼愛絲毫不亞于對自己兒子們的疼愛。
允祥和自己的福晉完全是想把弘暾培養成自己的接班人,就連雍正都有這樣的念頭。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弘暾的才華與能力得到了提升。別說在十三爺的子嗣當中了,就是放眼同輩里,他也是佼佼者。
但是天不假年,弘暾有才華卻沒有一個好的命運。1730年,他得了一場大病,兩個月的時間就就死了。
此時,他不過才19歲而已。
在老二出生的第3年,福晉又為王府生下了第3個兒子,弘皎,時間是1713年。
要說才華與能力,他肯定比不上二哥。但絕對要比大哥強上不少。
1730年,雍正已經上臺8年了,這個時候允祥輔佐他的功績越來越大。
為了感謝弟弟的輔佐,雍正再次打破常規,在親王之外又增加了一個郡王,賞給了允祥。
按規矩,郡王必須是嫡出的孩子才能承擔。此時可選的人不多,嫡長子自然是要留著繼承自己的親王爵位。
嫡子當中也只有弘皎的年齡較大,比較合適。所以,寧郡王的爵位便由弘皎繼承了,也享有世襲罔替的特權。
這對于一個嫡次子來說已經是不錯的結局了,可偏偏他不珍惜。
和他的大哥一樣,在乾隆朝的時候參與廢太子的兒子弘暫走到了一起。乾隆憤怒之下,處理了他們家的老大,唯獨對這個老三留了點情面。
革了他的其他職務之后,只留下了他的郡王爵位,53歲的時候病死了。
1722年,34歲的允祥迎來了王位的真正繼承人,只不過大家都不知道而已,這便是弘曉。
他的大哥是庶子,自然與王位無緣。他的二哥也就是最被看好的那一位,在1728年死了。
至于他的三哥,則在他們爹死的前,成了寧郡王。
所以,到1730年允祥去世的時候,眾多孩子里只有弘曉合格了,怡親王的爵位自然也就屬于了他。
弘曉是眾多子嗣當中最有學問的,甚至還可以包括整個清朝皇室。
或許是知道明哲保身,他把自己的精力都用到頭到了搞學問上,縱使乾隆交給他一些差事也是做完便閃身離去。
后來干脆關起大門搞學問,哪怕是修四庫全書的時候,全國各地、各宗室紛紛交出藏書,唯獨弘曉不交,守著自己的寶貝藏書過完了一生。
他死后王位繼續往下傳,但怡親王一脈除了第1代有較大的成就以外,其他幾代全都屬于寂寂無名之輩,是鐵帽子王當中混的最差的。
這樣的結局只能說差強人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