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這個流量至上的演藝圈,各種亂象層出不窮。
有的演員不背臺詞,現場對著對手念“一二三四五六七”,全靠后期配音來糊弄觀眾。
還有把心思都放在打扮上,演技沒多少長進,耍大牌的本事卻不小。
這樣的行業環境下,“國家一級演員”對演習那股“玩命”的勁兒讓人佩服。
陳寶國還敢直言不諱地批評行業亂象,堅守著演員的底線,成為行業的一股清流。
演藝圈這碗飯,到底該怎么吃?
陳寶國給出了精彩的答案。
01.
提到陳寶國,大家腦海里總會浮現出一個個經典的角色。
《大宅門》里天不怕地不怕的白七爺,《漢武大帝》中雄才大略的劉徹,每一個角色都棱角分明,讓人印象深刻。
而這些角色的成功,背后是陳寶國“玩命”般的投入。
早年間,陳寶國還是個機械廠的工人,每天和冰冷的機器零件打交道。
但他心里一直懷揣著對表演的熱愛,為了能考上中戲,這個門外漢硬是把自己逼成了“戲癡”。
經常揣著筆記本跑到片場,一看就是一整天,仔細觀察演員們的表演,晚上回到宿舍,還對著鏡子反復琢磨,不斷練習。
拍《神鞭》的時候,為了演好獨眼龍這個角色,他做出了一個讓人震驚的決定——把一枚磨薄的扣子塞進眼睛里。
那種疼痛可想而知,拍完戲后,他的視力也受到了永久的損傷。
但他從未后悔,在他看來,為了角色付出這些是值得的。
拍《漢武大帝》時,他為了更好地融入角色,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二十多天,不與外界接觸,不問世事。
出來的時候,整個人都恍如隔世,仿佛自己真的就是那個雄才大略的漢武帝。
陳寶國對待表演,就像一個苦行僧,用近乎自殘的投入去雕琢每一個角色。
他總說,演員吃的就是這碗“手藝飯”,要是手藝不到家,那就是對觀眾的欺騙。
這樣一個對表演極度認真的“戲瘋子”,自然看不慣如今演藝圈里的一些歪風邪氣。
他不止一次在采訪中公開批評,話雖然不多,但每一句都說到了點子上,扎得人心里發疼。
他曾痛批有的演員不背臺詞,現場就念“一二三四五六七”,全靠后期配音來補救,他直言這種行為簡直是不要臉。
他還說,現在有些男演員,心思根本不在演戲上,全花在了描眉畫眼、打扮自己上,失去了男性應有的陽剛之氣,早就忘了演員的根本是塑造人物,而不是當一個只會擺造型的畫報模特。
那些習慣了被追捧的流量明星和他們的粉絲,哪里受得了這樣的批評?
一時間,網絡上罵聲一片,說他是“老古董”,跟不上時代潮流,還說他多管閑事,甚至有人要求他道歉。
資本的力量也在背后悄然運作,想把陳寶國的聲音淹沒在各種控評和熱搜里。
面對這場風波,陳寶國沒有選擇和他們硬碰硬。
他只是默默地減少了曝光,挑劇本也更加嚴格,寧可不拍戲,也絕不愿意和那些他看不慣的現象同流合污。
他沒有退出演藝圈,只是用一種更孤傲的方式,堅守著自己的原則和“硬”氣。
今年6月23日,第30屆白玉蘭獎的頒獎儀式上,知名演員陳寶國就出席論壇擔任評委,暢談多年來的心得。
年近七旬的他,仍然堅定表示要當一名好演員!
還笑著回應老戲翻紅是因為本身就是好劇本,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他認為好劇本、好演員、好導演才能拍出好作品,這不是一個人的努力。
02.
像陳寶國一樣,對待演戲跟生命一樣的還有“寶藏奶奶”吳彥姝,85歲的她,把日子過成詩。
這位85歲的“國民奶奶”,如今成了影視圈里一道獨特的風景。
年過八旬的她,反而在大銀幕上迎來了自己的“大女主”時代。
從《相愛相親》到《媽媽!》,再到《我們仨》,她憑借出色的演技,成為了各大導演爭搶的“香餑餑”。
鏡頭前的她,臉上布滿了皺紋,但笑起來比誰都燦爛。
她從不避諱自己的年齡,反而覺得每一道皺紋里都藏著故事,是歲月給她的勛章。
鏡頭外的吳彥姝,活得比很多年輕人都精彩。
她喜歡健身、旅行,還會玩平板支撐、劈一字馬,那股旺盛的精力讓不少年輕人都自愧不如。
不批判行業亂象,也不憤怒抱怨,只是專注地做好自己的事,享受表演帶來的純粹快樂。
她笑著吃演藝圈這碗飯,吃得津津有味,滿心歡喜。
陳寶國和吳彥姝,就像是演藝江湖里的兩個極端。
吳彥姝選擇用積極的姿態融入環境,用自己的光和熱溫暖整個片場,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治愈,讓人們看到藝術生命可以跨越年齡,與時代共同前行,也讓大家相信,優雅地老去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而陳寶國則選擇了一種看似“出世”的方式,用挑剔和距離來保持自己的純粹。
他的“神隱”并非消極避世,而是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他就像行業里的“定海神針”,即便不常出現在大眾視野里,但只要提到他,就會提醒所有人,真正的表演該有什么樣的標準。
他們雖然選擇不同,但最終都成為了受人尊敬的藝術家。
時代需要怎樣的藝術家?
是需要像陳寶國這樣,敢于直言不諱,不惜代價捍衛行業尊嚴的“衛道士”?
還是需要像吳彥姝這樣,用豁達與愛包容一切,為浮躁的演藝圈注入一股清流的“療愈師”?
答案或許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當我們談論“流量”和“演技”的時候,總會想到他們。
或許此刻,陳寶國正關起門來,對著劇本反復琢磨,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而吳彥姝則在鏡頭前,笑得像個天真爛漫的孩子。
他們用各自的方式,表達著對表演藝術最深情的告白,也讓我們在這個紛繁復雜的演藝圈里,看到了希望和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