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金融界報道,五角大樓公開的2025財年預算文件顯示,美空軍將采購F-35A戰斗機的數量計劃下調近半——官方冰冷的數字背后,一個更洶涌的戰略困境浮出水面。
美國空軍原計劃購入48架F-35A,現在這個數字被削到了42架。事情還不止這么簡單。深入分析采購計劃曲線就知道,與早先規劃相比,未來數年F-35的總采購量幾乎被腰斬,大規模削減態勢無法否認。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一個明確的預算“降檔”信號。空軍部長弗蘭克·肯德爾已公開承認:“錢不夠用,預算壓力太大。”當最核心的隱身戰斗機梯隊擴充被迫踩下急剎車,美國空軍對西太平洋的制空權投射能力就顯出了結構性裂縫。
F-35(資料圖)
中國隱身技術的迅猛突破徹底打亂了美國空軍的裝備部署節奏。十年前主導亞太戰場的“空海一體戰”概念,現在被迫艱難轉向“太平洋威懾計劃”。美軍空中力量的矛頭幾乎完全指向中國,但對手變了——中國第五代戰機殲-20早已進入規模化生產部署階段,其東部戰區部隊擁有亞太地區最大規模的隱身戰機群。美軍苦心建造的技術代差壁壘正加速磨損,太平洋上空的制空權格局正經歷危險的再平衡。
新挑戰驟然出現,美國空軍的反應能力卻開始變形。戰略目標聚焦與實戰準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隱身轟炸機B-21“突擊者”需要加速部署,但形成戰斗力的路還長;六代機NGAD(下一代空中優勢)系統進入關鍵研發期,正貪婪地吸食著天量預算。F-35本是美空軍當下最重要的戰斗力支點,可它恰恰在關鍵節點被強行壓縮采購規模——這種“既要、又要、卻沒錢”的窘境,深刻暴露了美軍對華競爭中的深層被動。美軍在戰術上為應對中國崛起布局多年,卻在至關重要的戰機迭代層面面臨自我掣肘。
F-35(資料圖)
美軍決策層內部并非沒有清醒聲音。許多分析人士指出,以中國為“假想敵”的戰略構想一旦落實為具體軍備計劃,就遭遇了預算與技術的雙重天花板。肯德爾曾在國會聽證會上坦誠:“預算限制是現實的……我們必須在現代化與現役力量間做痛苦取舍。”問題在于,一邊壓縮當家戰斗機規模、另一邊仍寄望于在技術上全面壓制中國——這像是一場豪賭。太平洋的棋局正飛速演變,時間窗并不總在美國一邊。美軍現役戰機的結構性問題,已在裝備采購的進退失據中顯露無遺。
削減F-35訂單的深層沖擊已經顯現——美軍裝備體系的代際轉型正遭遇阻塞性風險。五角大樓曾設想未來由F-35構成戰斗梯隊的基礎層,隨著這些飛機數量驟減,設想中的“高中低搭配”正面臨塌陷。采購縮水還可能危及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供應鏈的穩定運營,進一步削弱項目本身的可持續性。
F-35(資料圖)
當一個軍隊核心裝備計劃的確定性被動搖時,它在潛在沖突前的威懾力已在無形中被削弱。美軍高額軍費投入未能換來對自身裝備節奏的堅實掌控,恰恰反襯出其在戰略層面被牽制的深層困境——這或許是美國軍工復合體面臨的真正系統級挑戰。
美國空軍被迫削減F-35規模的決策,絕非一次普通的預算調整。它是一面鏡子,映射出在西太平洋以空前速度崛起的軍事壓力面前,傳統霸權在裝備路線圖上的自我矛盾已再難遮掩。武器只是國家意志的延伸,當部署計劃本身陷入變形與被動,其投射力量的有效性便已經打上了問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