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疆發布
第十次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7月7日至9日在和田召開。這次會議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為今后援疆工作繪制了清晰藍圖,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一下。
1. 對口援疆是國家戰略,必須長期堅持。
對口援疆并非短期政策,而是立足國家整體發展、維護邊疆穩定的長期戰略部署。
自2010年首次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召開以來,19個援疆省市持續投入資金、人才、技術等資源,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支援格局。
比如,浙江省對口支援阿克蘇地區,多年來累計投入援疆資金超百億元,不僅建設了安居房、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還通過“產業援疆”引入紡織、電商等企業,帶動當地數萬人就業。這種長期投入不是階段性任務,而是將貫穿于新疆實現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全過程,體現了黨中央“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系統謀劃。
2.聚焦南疆,鞏固脫貧成果,邁向長治久安
會議提出,要更加注重在解決南疆突出問題上聚焦發力,鞏固拓展南疆脫貧攻堅成果,推動南疆經濟社會發展和長治久安。
南疆地區,像喀什、和田、阿克蘇等地,一直以來都是新疆發展的重點區域。曾經,這里自然條件較為艱苦,發展基礎薄弱,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經過不懈努力,南疆所有貧困縣都已成功摘帽。然而,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防止返貧和推動可持續發展仍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廣東省對口支援喀什地區時,積極探索產業幫扶新路徑。在伽師縣,廣東助力建設“粵伽新梅產業園”,引入深加工企業。以往,伽師新梅大多只能以低價直接外銷,果農收益微薄。如今,通過產業園的深加工,新梅搖身一變成為果醬、果干等多樣產品,身價倍增 。這不僅延伸了產業鏈,還帶動了廣大農戶增收致富。類似這些舉措,從根本上鞏固了脫貧成果,為南疆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堅實基礎,讓南疆群眾真切地共享到發展帶來的豐碩成果。
3.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緊貼民生促高質量發展
會議提出,要更加注重在推進新疆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上聚焦發力,緊貼民生推動新疆高質量發展。
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是推動新疆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并且始終與民生改善緊密相連。在這方面,許多援疆省市都做出了積極且富有成效的探索。
江蘇省對口支援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時,在阿圖什市建設了“小微產業園”,引入電子組裝、服裝加工等勞動密集型企業。這些企業為當地群眾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很多農牧民放下了牧羊鞭,走進工廠,成為了產業工人,每個月有了穩定的收入,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4.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筑團結之花
會議提出,要更加注重在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聚焦發力,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這不僅是對民族團結的生動描繪,更是新疆大地上日復一日上演的溫暖現實。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是要打破地域的阻隔、消融文化的隔閡,讓心與心貼得更近,讓情與情融得更深,在朝夕相處中筑牢民族團結的根基,讓守望相助、共生共榮的理念融入每一個人的生活。
在“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熱潮中,這樣的故事在天山南北每天都在發生:援疆干部們帶著真情走進當地群眾家中,結對認親不只是掛在墻上的合影,更是實實在在的牽掛——看到結對家庭的孩子上學路遠,就協調解決校車接送;得知老人有慢性病,就幫忙聯系專家會診;農忙時挽起袖子一起下地干活,節日里帶著月餅、馓子互相串門。更有援疆省市邀請結對親戚到疆外走走,去看看天安門的升旗,逛逛現代化的產業園,讓大家在親眼所見、親身體驗中,感受祖國的遼闊與發展的脈動。
正是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交往,這些帶著溫度的交流,讓各民族群眾在共同生活中加深理解,在互幫互助中增進感情,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相擁,密不可分,共同搭起一道堅不可摧的團結長城,為新疆的穩定發展注入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
5.文化潤疆,有形有感有效增進“五個認同”
會議提出,要更加注重在有形有感有效開展文化潤疆上聚焦發力,不斷增進各族群眾“五個認同”。
“文化潤疆”從不是高高在上的口號,而是像春雨般滲透進生活的點點滴滴,用各族群眾能觸摸、能感知、能共鳴的方式,讓“五個認同”的種子在心里生根發芽。它拒絕形式化的表演,而是扎根于生活土壤,讓文化的力量真正直抵人心。
在社區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維吾爾族木卡姆藝人彈起都塔爾,漢族民間歌手拉起二胡,你一段“黨的政策亞克西”,我一段“幸福生活唱不完”,琴聲歌聲里,脫貧后的新生活、村里的新變化被娓娓道來;哈薩克族阿肯彈唱時,會把“鄉村振興”編進歌詞,孩子們跟著節奏拍手學唱,不知不覺就記住了“好日子是奮斗出來的”;剪紙藝人教大家剪出“民族團結”主題的窗花,老人孩子圍坐一桌,剪刀起落間,不同民族的圖案融在一起,就像大家的心緊緊貼在一起。
這些看得見、聽得到、能參與的文化活動,沒有生硬的說教,卻讓“五個認同”像陽光空氣一樣自然存在——當各族群眾在共同創作中讀懂彼此的文化,在感人故事里體會共同的命運,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就成了發自內心的情感,成了刻在骨子里的信念。這,就是“文化潤疆”最動人的力量。
6.提升教育援疆效果,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會議提出,要更加注重在提升教育援疆效果上聚焦發力,推動新疆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教育是新疆長遠發展的根基。提升教育援疆效果,從來不是簡單的硬件堆砌,而是要讓優質教育資源像甘泉一樣流進每一所學校,讓知識的種子在孩子們心里生根發芽,為新疆培育出一批又一批能挑大梁、留得住的本土人才,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智力活水”。
喀什的鄉村小學里,上海援建的標準化教學樓窗明幾凈,教室里的智慧黑板連接著千里之外的上海課堂——屏幕這頭,喀什學生跟著上海老師的動畫課件學數學;屏幕那頭,上海學生聽著喀什同學講沙漠里的胡楊故事,這是“千校手拉手”工程結出的果實。
各個高校中,銀齡教師不僅為學生們教授學科前沿知識,還肩負起培養青年教師的重任。從教案設計到課堂上的教學技巧,再到科研項目申報和論文的撰寫,在他們的幫助下,一批批新疆本土青年教師得到迅速成長。
正是這樣“輸血”與“造血”并重的教育援疆,讓新疆的教育質量一年一個新臺階,不僅讓孩子們能在家門口上好學,更培養出一批批懂技術、愛家鄉、能奮斗的本土人才,推動新疆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穩、越走越遠。
7.完善工作機制,提升綜合效益
會議提出,要抓好對口援疆任務落實,完善對口援疆工作機制,發揮援受雙方積極性,提升對口援疆綜合效益。
對口援疆的成效,終究要落在“實打實”的行動里,確保承諾的項目、資金、人才等精準落地到田間地頭、工廠學校,讓群眾切實受益。同時建立對接、定期會商、成效評估等規范機制,避免資源錯配或重復建設,讓工作有章可循。更要激發雙向活力——援疆省市主動投入真金白銀、精兵強將,新疆當地絕不“等靠要”,主動對接學習,形成“援受雙方”合力。通過扎緊機制的“籬笆”,讓每一分投入都用在刀刃上,讓每一項幫扶都能結出長效的果實。(文/劉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