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車輝 通訊員 郭義富
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源縣,那拉提河谷草原烏孫王陵前,坐落著一座細君公主廣場,占地一千三百平方米。7月5日,主題雕塑《細君公主與烏孫王》揭幕。來自揚州和新源的領導出席揭幕儀式。
細君公主漢朝時從揚州來到伊犁新源,給這里帶來了中原的文明成果,從兩千年前細君公主的琵琶聲,到這座凝聚著兩地智慧與心血的文化豐碑,訴說著跨越時空的民族團結故事,也為見證揚新兩地攜手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新地標。
近年來,一批批來自江南揚州的援疆干部來到這個邊陲小城,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辛勤耕耘著這里,延續促進新源發展,讓新源各族人受益,綻放出幸福的笑容。“揚州對口新源,堅持產業、民生、文化全方面潤疆,通過‘小而美’的一個個項目給當地帶來實惠,攜手高質量發展。”新源縣委副書記、揚州市對口支援新源縣前方工作組組長唐朝文表示。
喀拉布拉鎮走來了“揚州鵝”
7月8日上午,在新疆新源縣喀拉布拉鎮,唐朝文將價值20萬元的近萬只鵝苗分批免費發放給當地農牧民。揚州援疆三花鵝林下養殖項目通過“送鵝苗+送技術”模式,不僅為牧民送去“致富鵝”,更搭建起一條從新疆草原到揚州餐桌的“產業金橋”。
“我們分出鵝苗交給當地養殖戶,長成大鵝再進行收購,運往揚州各個餐飲公司。”在新源喀拉布拉鎮,揚州援疆優品公司相關負責人范維維望著養殖場里的大鵝,如同檢閱自己的部隊。揚州鵝聞名天下,是揚州特色產業,他們結合新疆當地實際,將此產業嫁接到這里。
喀拉布拉鎮黨委委員、組宣委員周燕表示,在喀拉布拉鎮阿克托干村實施的援疆優品三花鵝養殖項目,可提升林果業綜合效益,帶動農牧民共同養殖,助推喀拉布拉特色產業發展。
范維維介紹,2019年開始創業,此次在喀拉布拉鎮投資了500余萬元,主要以三花鵝養殖、加工、銷售為一體。目前已建成高標準林下養殖大棚11座,2023年至今,帶動喀拉布拉鎮養殖戶13戶,輻射帶動周邊鞏留縣、特克斯縣等6個縣市養殖三花鵝10萬只。生產的“三花鵝”全部銷往揚州市場消化。
三花鵝的到來,讓當地形成了循環農業經濟。“因為這些鵝不僅可以提供果園所需的肥料,而且鵝吃園內的雜草,樹上掉下來的水果也成了鵝飼料,加上本地的玉米、苜蓿等農作物,這些都能給鵝帶來豐富的營養。”周燕說。
“林下養鵝,果農可根據需求養殖,每畝預計可增收1000元以上。”唐朝文介紹,該養殖模式不僅為果農節約了人工除草費用,而且鵝糞還可循環利用,成為有機肥。
打造“帶不走的醫院”
三個多小時的手術,他幫助87歲直腸癌患者重獲新生;奮戰6個多月,他助力新源縣人民醫院在國際權威醫學雜志發表首篇SCI論文;一年多的醫療援疆,他帶領揚州援疆醫療隊填補了當地13項醫療技術空白;7歲小女兒突發疾病,他依然堅守在援疆一線,始終沒有放棄……
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援疆醫療博士、新源縣人民醫院副院長任俊在當地群眾心目中地位很高。他用自己的專業和堅守與新源縣各族群眾結下了濃濃情誼。
在援疆期間,作為揚州援疆醫療隊領隊的任俊牽頭組織“杏林暖天山、揚新一家親”義診活動,他和揚州醫療隊員們的足跡遍布新源縣各個鄉鎮,深受當地各族群眾歡迎。
援疆是短暫的,但患者的需求是長期的。如何為新源縣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是任俊在新源縣醫療援疆期間一直思考的問題。
任俊除完成常規的門診、病房查房工作以外,還帶領普外科團隊開展了眾多微創手術,指導年輕醫生提升學歷,學習如何搜集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及科學研究和撰寫論文。
在任俊指導下,新源縣人民醫院普外科5名年輕醫生,通過詳細的數據收集分析、案例論證,耗時半年多,在國際權威醫學雜志發表了首篇SCI論文,實現了零的突破。
“這在以前是我們根本不敢想的事情,在基層醫院能有機會在國際醫學刊物上發表論文,是任博士帶著我們創造了先例。”新源縣人民醫院普外科主任俞兆武說,任博士傳授的不僅僅是診治方法,更是醫學理念和態度。
這一年多以來,在任俊的帶領、指導下,一項項科研成果落地生根——
任俊牽頭申報并立項的“新源地區結直腸癌早期篩查的標準流程及體系建立”項目,不僅帶動了當地早癌篩查計劃的實施,切實造福當地百姓,還推動了當地醫院臨床研究水平的提升;他協助新源縣人民醫院制定并出臺了科技獎勵相關措施的文件,激勵醫護人員積極投身科研工作,提升縣醫院科技研發水平。他指導并推動省部共建中亞高發病國家重點實驗室“新源工作站”掛牌工作,指導首批6個項目通過答辯獲得國家重點實驗室-新源縣人民醫院聯合基金立項。
“只有提高整個醫院的醫療水平,才能更全面地滿足患者需求,我來這里醫療援疆的目的才能達到。”任俊說,縣醫院要想創建成三級醫院,科研必不可少。
為轉場牧民搭起“連心橋”
“有了這座橋‘援疆連心橋’,咱們來回放牧,再也不用擔心了,揚州援疆亞克西!”新疆新源縣喀拉布拉鎮克孜勒塔勒村牧民卡德爾別克·巴合哈力說。
原先這座名為巴音塔勒阿爾沙勒橋,位于克孜勒塔勒村150公里處,是喀拉布拉鎮182戶牧民牲畜夏季轉場的必經之路。夏季牧場牧道陡峭,橫跨吉爾格郎河,無法通車,牧民只能騎著馬,趕著牛羊繞道轉場。原有鐵鏈木板橋因年久失修已成危橋,遇到惡劣天氣,時有牛羊掉入河流,對牧民造成損失,同時也影響人員出入安全。
為解決牧民生產生活實際困難,揚州援疆工作組投入40萬元資金,在喀拉布拉鎮克孜勒塔勒村新建鋼結構的巴音塔勒阿爾沙勒橋。
解決了資金問題,更難的是修建運輸難題。從新源開車四個小時到中轉點,還要翻越7座山,才能到達村鎮。由于地勢陡峭,機械車輛均不能進入,材料運輸只能依靠人牽馬馱,經過揚州援疆工作組與鎮政府的共同努力,組織施工人員,歷時一個月緊張奮戰,最終在冬季來臨之際建成此橋。
修建過程中,當地群眾知道內地援疆人員來免費給自己修橋,紛紛積極參與其中,大家一起肩抬手扛,心都連在了一起,這個橋也被當地牧民譽為“援疆連心橋”,打通了牧民轉場“最后一公里”。
背靠蒼茫天山雪峰,懷抱伊犁河谷平川,6月16日,揚州與伊犁歷經三年精心雕琢的那拉提·拈花灣哈茵賽風情度假村正式開門迎賓。該項目由伊犁文化旅游產業集團攜手拈花灣文旅打造,以“觀空中草原,游哈茵賽村”的嶄新姿態,為新疆文旅再添一張世界級名片。
哈薩克族姑娘森森大學畢業后在此就業,每月有固定收入,今年就將走入婚姻的殿堂,甜蜜的日子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讓她笑意盈盈……一個個項目落地,一張張笑臉綻放,揚州與新疆新源的情緣還將持續!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