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三亞7月10日電 清晨7點,當第一縷陽光灑向大地時,陳玉梅已騎著電動車行駛在通往三亞市吉陽區羅蓬村的鄉間小路上。這位來自吉陽區衛生健康委員會的幫扶聯系人用無數個日夜的堅守和累計超過2萬公里的行程,為蘇儒明和呂權文兩戶家庭點亮了希望之燈。
精準摸底調研,田間地頭察實情
2018年6月,《海南省貧困戶幫扶責任人選派管理辦法》實施后,陳玉梅主動請纓擔任羅蓬村幫扶責任人。精準幫扶需先精準摸底。陳玉梅迅速建立起詳細的幫扶檔案,涵蓋人口結構、健康狀況、收入來源等32項關鍵信息,為后續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農忙時節,陳玉梅清晨7點就趕到田間,與幫扶對象一起割稻谷、種豆角,直到夕陽西下。這種“同勞動”的方式,不僅摸清了真實情況,更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
定制暖心救助,“組合拳”破增收難題
蘇儒明一家共有7口人。60歲的蘇儒明癱瘓在床,還患有高血壓慢性病,家庭生活舉步維艱。“每次去蘇大哥家,看到他們艱難的生活狀況,我心里就特別著急,就想著多為他們做點實事。”陳玉梅說。
陳玉梅為蘇儒明申請補貼。受訪者供圖
陳玉梅打出了幫扶“組合拳”。為了緩解蘇家的經濟壓力,陳玉梅四處奔走,成功為蘇儒明申請到殘疾補貼和居家托養補貼,還時刻提醒蘇儒明家人注意殘疾證是否到期,及時到醫院做鑒定并辦理申請;連續5年申領雞苗發展養殖,促成6畝土地流轉年增收1.8萬元,為蘇儒明家庭成員爭取4次公益崗。2024年,蘇儒明家庭人均收入達22660.09元。
產業賦能發展,撂荒坡地變致富園
呂權文一家同樣面臨著諸多難題:哥哥呂權榮因肝硬化臥病在床;家中坡地因缺乏技術幾乎撂荒;兩個孩子曾面臨輟學風險。陳玉梅的幫扶日記本上密密麻麻記著:1月5日,幫呂權文種辣椒;3月22日,指導蘇家種植;4月3日,幫呂家推銷50只小腳雞……
陳玉梅支持呂權文在4.07畝坡地上發展種植養殖產業,引入“檳榔+瓜菜”套種模式,積極為他爭取到4000元生產獎補,200只散養土雞也供不應求。“只要這些產業發展起來,家里的收入就有希望增加。”在她的幫助下,2024年,呂權文家家庭純收入為10萬元,人均收入25555.96元。
陳玉梅還格外關注呂權文家孩子的成長。“每個月我都會和他女兒聯系,問問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能幫上忙的我一定幫。”呂權文的兒子初中畢業后,陳玉梅積極與相關單位溝通協調,最終幫孩子找到了工作。
陳玉梅詢問呂權文家生活情況。受訪者供圖
升級幫扶規劃,續寫振興新篇章
站在新起點,陳玉梅的“升級版”幫扶正在實施。
對于蘇儒明家,她有著長遠規劃:“我想幫他們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引進一些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高的新品種,讓他們的收入再上一個新臺階。”同時,她還打算加強對蘇家家庭成員的思想引導,提升他們的內生動力,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各類技能培訓,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
針對呂權文家,陳玉梅計劃開展種養殖業技術培訓,提高他們的種植養殖水平,繼續為呂權文爭取公益性崗位,落實醫療幫扶政策,強化思想引導,讓呂權文家在鞏固脫貧成果的基礎上,向著更加美好的生活不斷邁進。
陳玉梅用電動車輪丈量出幫扶的溫度,用沾滿泥土的雙手托起兩個家庭的希望。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陳玉梅的故事正激勵著更多幫扶聯系人在瓊州大地上書寫新的暖心篇章。(熊淑婷、王身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