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景區讓游客一眼看千年;沙漠模特秀、山地自行車賽等文旅活動吸睛亦吸金;滿眼絢麗的色彩、奔放的音樂、獨特的沙漠胡楊景觀、熱情的居民、空氣中飄蕩著的美食的香味……巴楚風情,就像一桌滋味豐富的南疆盛宴,不容錯過。
記者|黃祺
新民周刊第1336期封面
不到新疆,很難理解“驛站”一詞真正的分量;不到巴楚,你也很難感受絲綢之路上的邊陲古鎮、重要驛站有著怎樣的魅力。
從新疆喀什出發,平坦開闊的高速公路帶著《新民周刊》采訪小組駛向260公里外的巴楚縣,當城市建筑退后,記者目光所及的風光,只剩下公路兩側點綴著紅柳的戈壁灘,以及稍遠一些兀自聳立、寸草不生的丹霞山體。
蒼涼的西域地貌是大自然給出的殘忍考驗,當年依靠駱駝、馬匹進行長途運輸的商隊,如果沒有驛站歇腳、休整,根本無法完成遠程的運輸。巴楚,在遙遠的千百年間,就是絲路上一個熱鬧的驛站。
當我們的車逐漸接近巴楚縣城,遠遠就能看到胡楊林染綠了背景,葉爾羌河和喀什河沿岸的沖積扇平原上誕生了這片綠洲,河水滋養了干涸的鹽堿地,養育出一片水草綠洲,也養育了多彩的刀郎文化。
巴楚紅海景區。攝影/王哲
今天的巴楚,有近40萬戶籍人口,漢族、維吾爾族、回族、哈薩克族等31個民族和諧生活在這里。巴楚是喀什地區棉花種植面積最大的縣,巴楚還擁有316萬畝原始胡楊林群落,是世界連片面積最大的天然胡楊林分布區。
游客來到巴楚,不僅是“三天玩不夠”,可能“七天也不夠玩”。
巴楚縣域內的唐王城遺址、紅海景區、白沙山沙漠公園、夏馬勒奇特村、夏馬勒胡楊林、下河胡楊林等等,不僅可以讓游客一眼看千年,還能將南疆經典風景一網打盡。
近些年,沙漠模特秀、山地自行車賽、胡楊節等文旅活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疆外游客,讓巴楚這顆塞外明珠,走進了游客的視野,讓巴楚成為南疆旅游線路上的新熱點。
晚上11點,落日剛剛染紅巴楚的天空,巴楚給游客帶來的新奇體驗不僅在時差,還有滿眼絢麗的色彩、奔放的音樂、獨特的沙漠胡楊景觀、熱情的居民、空氣中飄蕩著的美食的香味……
巴楚風情,就像一桌滋味豐富的南疆盛宴,不容錯過。
巴楚電視塔。攝影/王哲
古,邊陲要塞、駝鈴聲聲
當“刀郎木卡姆”民間藝人用他們沙啞卻又洪亮的嗓音,喊出第一個音符,時間仿佛都被音樂聲波所擾動,讓人突覺穿越千年。
記者探訪的巴楚縣紅海景區內,十多位“刀郎木卡姆”民間藝人常年“駐場”,不僅為游客表演,還歡迎游客試一試刀郎木卡姆表演中必不可少的伴奏樂器:刀郎艾捷克、卡龍琴、刀郎熱瓦甫和達普。卡龍琴的音色非常特別,琴弦撥動之后,左手的揉弦動作會讓琴聲劃出優美的波浪線,仿佛千年前西域的風吹到你的面前。
刀郎木卡姆
在流行歌手刀郎紅遍大江南北之前,很少人知道“刀郎”一詞。“刀郎”是指古代居住在塔里木盆地邊緣、葉爾羌河流域個別地區人的自稱,他們勇敢慓悍,勤勞樸實。巴楚是刀郎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也是“刀郎木卡姆”這種音樂形式的發源地之一。
“刀郎木卡姆”的演唱,熱情奔放之外又透露出對天地的敬畏,這大概就是一個千年民族對歷史、對生活的理解,他們用盡全力的吶喊是對生活的熱愛,也是與自然搏斗中的自我鼓勵。
巴楚地處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和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西北邊緣,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巴楚歷史上既是邊陲重鎮、商貿驛站,又是抵御外敵的堡壘。
1983年的一次考古調查中,巴楚境內多處唐代烽燧遺址被發現,烽燧也稱烽火臺、煙火臺,是漢代設立西域都護府之后,為防匈奴侵擾特地筑建的重要軍事防御設施,其主要任務是報警。經過2000多年的風沙侵蝕,今天我們看到的古烽燧遺址已經面容模糊。但通過這些烽火臺,我們仍能體會當年危機四伏的氣氛,和同仇敵愾的團結。
到了唐代,龜茲都督府下轄的州級行政單位蔚頭州,遺址現位于巴楚縣城東北約60公里處,現存托庫孜薩來遺址(又名唐王城),被確認為該州城所在地。
2001年6月25日,托庫孜薩來遺址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遺址已經開放供游客參觀。遺址中出土的很多文物,反映出漢唐時期絲綢之路上,多元文化在巴楚這一片土地上交融。
無論是無形的“刀郎木卡姆”,還是有形的古城遺址、古烽火臺,都足以證明巴楚是絲綢之路上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交匯點。往昔的繁榮與喧囂,為這里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積淀,絲綢之路上文化的交融,如天山雪水滋養了巴楚,讓這個塞外小鎮變得靈動而多彩。
叼羊
今,胡楊屹立、瓜果飄香
“現在是初夏,如果秋天來,你們會被連片金色的胡楊林震撼。”《新民周刊》采訪小組遇到的每一個巴楚人,都會這樣熱情地“推銷”當地獨一無二的胡楊景觀。巴楚被譽為“胡楊之都”,夏馬勒胡楊林、下河胡楊林以及金色胡楊島等316萬畝的原始胡楊林,共同構成了巴楚胡楊林國家森林公園——世界上連片面積最大的天然胡楊林。
我國是世界上擁有胡楊數量最多的國家,而我國91%的胡楊都在新疆。
欣賞胡楊林的美,一定要結合地理環境。和我們在東北看到的密密匝匝、連綿不絕的大森林不同,胡楊林中,樹和樹之間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樹干粗壯曲折,樹冠恣意散開,并不在意別人的眼光。胡楊耐旱、耐寒、耐鹽堿、抗風沙,是生活在沙漠中的唯一的喬木樹種。在每一滴水都萬分珍貴的鹽堿地上,“活下去”比“顏值”重要。
胡楊的頑強,也常常被用來形容生活在邊疆的人民的堅韌品質,胡楊精神激勵著這里一代代的居民,在并不富饒的土地上,建設自己的家園。
雖然沒能觀賞到秋季金色的胡楊,但《新民周刊》采訪小組借助高空攝影機,仍然領略到胡楊林在夏季呈現的郁郁蔥蔥,成片的胡楊林圍繞著葉爾羌河發散出的支流,一直延伸到高山之下。在遠方土黃色的背景前,胡楊林給大地涂上的生命之色,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巴楚胡楊景觀的另一大特色,是沙漠中干枯卻屹立不倒的胡楊。這種胡楊被當地人叫做“風倒木”。在下河胡楊林場的風倒木區,能看到干枯的胡楊站立在沙漠之中,用真實的景象解釋為何胡楊被稱為“活著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
據介紹,經過6年引洪灌溉,位于巴楚縣境內的世界最大胡楊“風倒木”林區重現生機。如今,干枯的胡楊長出了新枝,紅柳等植被逐漸恢復,曾經的“生命禁區”也成為了巴楚“胡楊天路”旅游線路上的重要景點。
游客來到巴楚,當地人推薦的旅游景區,首屈一指是紅海景區。這個4A級景區的核心區面積就有80平方公里,游覽環線為38公里,規模之大實在是讓內地游客嘆為觀止。在紅海景區,不僅可以看胡楊,還能領略民族風情和地方美食。
巴楚紅海景區。攝影/王哲
中午12點,紅海景區每天上演的開城歌舞表演如期而至,美麗的維吾爾姑娘們將長裙旋轉成了花朵,“刀郎木卡姆”的歌聲回蕩在廣場上。
紅海景區由民俗文化村、喀什河絲路古道、金色胡楊島、紅海灣水上樂園和紅海濕地公園五個核心景觀區組成。喀什河絲路古道展示的是西域漢唐文化的精髓,古道上設有10亭18烽,復原了“長亭外、古道邊”駝隊馬幫、商旅往來的繁榮景象。
景區中的古道角力場,每到胡楊節,就會上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叼羊、賽馬等民間體育活動。景區中還有標志性的“絲路第一馕坑”,這個規模近似一幢樓房的馕坑,曾烤制出重400公斤的全駱駝。金色胡楊島上,可以看到胡楊與濕地的交融共生,感受沙漠綠洲蓬勃的生命力。
如果游客想體驗沙漠風光,那么距離巴楚縣城約30公里的白沙山沙漠公園,就是很好的選擇。白沙山沙漠公園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地帶,2016年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除了看風景,沙漠公園內還提供沙漠越野車、滑沙、滑雪等游樂項目。
巴楚的靈動,還離不開巴楚鄉村的人文風情。
《新民周刊》采訪小組來到奇特村時,這個距縣城35公里、唯一坐落于胡楊林中的村落,剛剛結束了“蘑菇面旺季”。當地村民告訴記者,此前兩三周,奇特村周邊的巴楚蘑菇大量上市,吸引了很多游客到小村來吃蘑菇面,有的人甚至駕車上百公里,就為這一年一度的胡楊林珍饈。
胡楊林里不僅有巴楚蘑菇,還有野生甘草、羅布麻、大蕓、枸杞等120多個種類的藥用植物,有珍稀野生動物30多種,國家一級保護類有4種(白鶴、黑鶴、遺鷗、野狼),國家二級保護類有26種(野雞、燕隼、鳶等)。千年胡楊林,如今真正成了寶藏林。
提起巴楚美食,中國大城市的居民最為熟悉的,可能是巴楚留香瓜。
新疆巴楚縣瓊庫爾恰克鄉的瓜農在瓜田里采摘留香瓜
巴楚縣擁有著長達500多年的香瓜種植歷史。巴楚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適合瓜果生長,綠瓤的巴楚留香瓜因為高含水量以及天然的香草清香,受到了消費者的歡迎,有人說冷藏后吃起來有一種香草冰淇淋的味道。
多年來,上海援疆干部一邊大力在當地推廣種植,一邊全方位包裝巴楚留香瓜進入市場,這種地產土瓜已經搖身一變成了小有名氣的“網紅瓜”。通過電商渠道,中國很多城市的居民可以購買到巴楚留香瓜、巴爾楚克羊、羅布麻茶等等巴楚特產,南疆美味已經香飄全國。
新,靈動小鎮、向往的生活
一位維吾爾族小學生把手舉得高高的,想要向來自上海的何鑫提問,眼睛里滿是對科學知識的好奇。2025年6月,一堂關于鳥類的科普課在巴楚胡楊書院開講,老師是上海自然博物館研究員、華東師范大學生態學博士何鑫。金色的“胡楊樹”下,坐著幾十名巴楚中小學生。“鳥類其實也是恐龍!”當何鑫博士拋出這一觀點,臺下的孩子們集體發出驚嘆。
科普大講堂是今年上海文化潤疆重點項目,而胡楊書院的換新改造,也是上海援疆的重點項目之一。
走進巴楚胡楊書院,記者感覺似曾相識,建筑中庭直通屋頂的開闊空間,和環繞著中庭的閱讀空間,與上海徐匯書院有幾分神似。但胡楊書院中庭一棵金色的“胡楊樹”,提醒你這里是巴楚,胡楊之都。
胡楊書院。攝影/王哲
胡楊書院主體建筑由三層組成,分別設置少兒、成人、報刊閱覽區等功能區,可支持1050人同時在館閱覽,滿足不同群眾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同時,書院還配備書架、桌椅等閱覽設施以及沙發等配套設施,在滿足群眾多元化閱讀需求的同時,還為讀者提供了安全舒適的閱讀環境。
據上海援疆干部曾魁介紹,巴楚縣胡楊書院圖書館于2025年春節開始試運營,胡楊書院的內部裝修、功能規劃、書籍配置以及活動開展,背后都有上海援疆的支持。胡楊書院將成為巴楚的文化客廳,任何人都可以走進胡楊書院閱讀或者參與書院舉辦的活動,胡楊書院提供給市民一個學習、傳承中華文化的空間。胡楊書院讓巴楚有了更多的書香氣,給巴楚青少年一個了解大千世界的窗口。
一個多姿多彩的巴楚,近年來受到外界越來越多的關注。
6月27日,巴楚縣白沙山沙漠公園,以150米高沙丘為天然背景,30位中外名模踏著沙浪,演繹2026年服裝流行趨勢。開場秀中,艾德萊斯綢的傳統紋樣與現代黑色小禮裙巧妙結合,瞬間點燃現場觀眾對地域文化與時尚創新碰撞的熱情。
作品由法國巴黎國際時尚藝術學院上海校區師生以新疆沙漠風情與滬喀文化交融為靈感精心打造。這種在原生態沙漠中走秀、觀秀的創意形式,開創國內時尚活動先河。
巴楚舉行時裝秀,與巴楚的產業特征也有關聯。土地鹽堿化程度極高的巴楚擁有150萬畝棉花田,是全國重要的產棉大縣。鄭州交易所在巴楚設立的棉花期貨交易點,年交易量占全國的六分之一。巴楚因地制宜發展棉紡織產業,走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
沙漠秀
長期以來,巴楚棉紡產業發展主要圍繞棉花銷售、紡紗、織布等原料初加工環節,產品附加值較低。為了拓展巴楚棉紡織產業鏈,上海援疆巴楚分指揮部開展招商引資,引入從事針織面料織造、印染與銷售的浙江企業——新疆際云染織科技有限公司。
這家公司目前是喀什地區唯一一家織造印染綜合體,是位于中國最西部的印染廠,也是距離中亞五國最近的印染廠。公司產品主要銷往印度和中亞五國,另有一小部分內銷到浙江、廣州。
據企業負責人介紹,目前工廠車間新疆本地員工占七成,為當地提供了就業崗位,也培養了本地技術人才。未來,企業將發展棉花和紡織服裝全產業鏈,將育種、種植、軋花、紡紗、織布、印染、成衣的整個過程都留在巴楚,增加就業崗位,為地方創造更大價值。
要產出好的棉紡產品,首先要有高品質的棉花,要產出高品質棉花,首先要有好土地。2024年12月,中國科學院西北干旱區微生物資源與創新利用野外觀測綜合研究站落戶巴楚,這一項目由上海援疆工作組牽線搭橋。未來研究站將打造西北干旱區鹽堿地生物多樣性檢測、耐鹽生物資源研究、相關成果示范、技術支撐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平臺基地,服務國家戰略及地區經濟發展。
巴楚,如秋天金色的胡楊,用自信的姿態生長。巴楚之美,需要你用心欣賞。
好戲 | 張譯、蔣欣強強聯手的新劇,好看嗎?
先是郵筒,再是咖啡館,鹿晗歸來仍是“頂流”
沒有遺言留下!去世當天還在剪彩、帶貨,楊少華真的被兒子過度“消費”嗎?
版權說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臺稿件, 未經正式授權一律不得轉載、出版、改編,或進行與新民周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