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折扣地讓舉措嚴密落地,讓紙面上的承諾照進現實,是人們對機制成效的期許,最終指向的是為食品安全保駕護航
近日,國務院食安委發布《關于推動建立完善生產經營單位食品安全風險隱患內部報告獎勵機制的意見》,旨在發揮食品從業人員“內部吹哨人”作用,鼓勵其主動參與監督,推動生產經營單位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有效防范風險隱患。
7月3日,市場監管總局開發的“全國食品安全內部知情人舉報系統”正式上線運行。該系統暢通從業者及關聯人員舉報食品安全違法線索的渠道,與“全國12315平臺”形成聯動,推動構建“全民參與、全程監督”的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
↑資料圖。圖據圖蟲創意
舌尖安全大于天,相關舉措指向了對涉食品安全“內部吹哨人”的鼓勵與獎勵,鼓勵內部吹哨監督,是由食品生產領域的特性所決定的。它的監管鏈條很長,從種植養殖、食材采買、儲存運輸,到生產加工,再到上市銷售,各環雖都有相應的監管規范,但鏈條越長監督成本越高,違法違規操作也相對復雜隱蔽。
外部視角多是宏觀廣角,難如從業者如內窺鏡、顯微鏡一般的直接記錄。每日實操者的內部監督,既是外部監督的有力補充,吹哨個人又能受獎,公共食品安全還得保障,可謂多方共贏。
去年9月,市場監管總局、財政部發布公告,對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內部舉報人舉報實施獎勵,最高獎勵100萬元。其實類似吹哨獎勵制,此前已有之。2013年,《食品藥品違法行為舉報獎勵辦法》中有所涉及,最高獎勵30萬元;2017年,上述辦法予以修訂,將單次舉報獎勵限額從30萬提高到50萬元;2021年《市場監管領域重大違法行為舉報獎勵暫行辦法》把獎勵上限提至100萬元。
與上述舉報獎勵辦法略有不同的是,此番暢通的舉報渠道更加聚焦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的“內部吹哨人”,其中,“內部舉報人”包括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及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的內部人員及相關知情人。為何對內部舉報如此重視?可以想見,內部人士在對抗身邊違法違規行為時,往往會面臨更大的心理負擔和現實風險。
現實不容試錯,不能讓維護公義、挺身而出的吹哨人受到傷害,這考驗著執行細節。比如,近日上線運行的“全國食品安全內部知情人舉報系統”,支持實名與匿名雙軌舉報模式,通過技術手段嚴格保護知情人信息,并實行“全國統一接收、編碼、分派”的閉環管理機制,舉報人可實時追蹤辦理進度,在機制細節上給予保護。
打下好的“基礎設施”,實效有待案例檢驗。接下來,不打折扣地讓舉措嚴密落地,讓紙面上的承諾照進現實,是人們對機制成效的期許,最終指向的是為食品安全保駕護航。
有了“內部吹哨人”作監督員,還有廣大社會公眾積極參與,凝聚全民合力為食品安全站崗放哨的格局已然形成,相信舌尖安全更加可期。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李曉亮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