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她傻,有人說她擰,還有人說她“搞什么高冷人設”——但我看完她的,只覺得一句話:這姑娘,不簡單。
吳錦秀,湖南漣源人,剛剛高考完,以671分的成績一戰封神。要知道,這可不是某重點中學、某超級家庭配出來的學霸,這姑娘的出發點,低到塵土里。
母親失蹤、父親患病,一個人頂著大山的閉塞和生活的壓力往前走。考個及格就不錯了,結果她直接殺出了671分的戰績,一腳踹開了命運的門檻。這種事,換成別人,估計已經安排上采訪、帶貨直播、全網眾籌、感人紀錄片三連了。
但她呢?一句話懟了全網:“我自己來。”
你說她不識抬舉也好,說她傻也行。但這事你要非得拿“常理”去套,她確實不合常理。
先講講這個“常理”是怎么回事。
高考狀元、寒門學子、身世凄慘,這三樣一湊,就等于一個新時代的“苦情IP”。大眾喜歡看這個,平臺也樂意推這個,因為有淚點、有討論、有轉發量。而她也確實有這個“資本”:母親在她六歲那年走失,從此杳無音信;父親身體一直不好,全靠那點苦力支撐著家。
如果她哪怕裝點懂事、微笑著接受一點資助,再發發感謝信、念幾句“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這故事閉環就完整了,溫情、勵志、循環正能量。
結果她直接把這環砍了——別人伸手幫,她搖頭,說:“謝謝,但我想靠自己。”
這一下,把平臺整不會了,把網友也整破防了。
很多人不理解。
“你都這么苦了,還端著?”
“直播帶貨不寒磣啊,跟王媽合作都能掙幾十萬!”“就你這學歷和故事,放短平臺上,妥妥百萬播放。”
是,站在“流量變現”這條線上,她確實虧了。人家高考查分,查到一堆廣告報價單和直播邀約;她查到的,是一堆真誠但她不要的善意。
但問題是,她壓根就沒打算玩這套。
她不是不識人情世故,而是根本不想“認命”。別人給的太多,她怕自己欠的太重。她是知道“接這一口飯,就要接這一張網”。她能靠自己的成績卷出來,那她也想靠自己把大學四年走完。不是她不識好意,是她太清楚自己想走的是什么路。
她不是高冷,是自覺。
很多人說她這“骨氣”沒用。
“讀大學又不是當兵,拼的是資源,是鏈接,是人脈。”
對,這話不假。但她就是不想從一開始就拿別人的籌碼賭自己的命。哪怕日子難點,哪怕打兩份工,她也想知道自己到底值不值得這一路。
有些人一路靠刷臉,有些人靠故事,她就想靠成績和努力。這不是愚忠,這是對自己“含金量”的固執。
現在這個社會,大家都太懂規則了,反而很難再看到這樣不愿意被規則拿捏的人。
吳錦秀是那種你跟她說“社會就這樣”,她回你一句“那我試試不這樣”的人。
她不是第一個,也不是唯一一個。
類似的故事,之前就有:河南的劉燕,背著扁擔、挑著稻谷去打工掙錢供自己讀大學。別人出高價合作,她搖頭說:“我不賣。”
你說她們不精明也好,不識時務也罷,但她們身上那個東西,是咱們當下特別稀缺的。
她們是真的相信——自己可以不用靠“故事”活下去。
她們不要憐憫,也不想用痛苦換點擊量。她們不是苦情劇女主,她們是命運給了一記悶拳之后,還愿意爬起來繼續考題的人。
我們太習慣看“出圈”的孩子怎么商業化、IP化、短矩陣化,反而不習慣看有個姑娘冷冷地說:“我不賣。”
她不是不識抬舉,她只是不愿意被命運標價。
你覺得她矯情,是因為你已經默認了人活著就是“性價比”的計算。你以為她輸了,是因為你只會從“誰最會變現”來看成功。
但她贏得不是四年獎學金,而是一個“我不靠誰,也能活得像樣”的人生底氣。
這種底氣,不是幾千塊、幾萬塊能給的。
你以為她是苦命少女,其實她是一個賭命不愿認輸的狠人。
你以為她的“謝絕”是姿態,其實是信仰。
你看她不識抬舉,我看她不肯低頭。
就像那句話說的:
不是誰都能成狀元,但有些人,生來就不肯做故事里的配角。
她姓吳,叫錦秀,一身灰塵,一身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