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里的河南,驕陽似火,大地蒸騰。空調房的冷氣固然解熱,但一顆燥熱的心,似乎總在渴望更自然、更悠遠的清涼慰藉
奔騰的黃河是母親河,而星羅棋布的溱、洧、洛、淇、濟等水系,更是滋養了無數生靈,承載了先民的悲歡離合。《詩經》可考的河流有三十余條,而發源、流經河南的河流,就有十七條之多。
當酷暑難耐,何不讓我們循著《詩經》的字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開啟一場“紙上消暑”之旅?在那些吟詠河南水畔的詩行里,觸摸水流的清涼,感受先民的智慧與浪漫,或許能為焦灼的心田,注入一股穿越時空的沁涼甘泉。
溱洧流韻,瀏其清矣:
鄭風里的浪漫清涼
提到《詩經》里的河南之水,溱水與洧水(今雙洎河,流經新密、新鄭等地)無疑是頂流“網紅”。它們在《鄭風》和《檜風》中頻頻登場。
《鄭風·溱洧》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開篇“渙渙”,水勢盛大、清澈流淌的景象躍然紙上。在溱洧河畔,水流湯湯,波光粼粼,僅僅是想象這畫面,視覺上就仿佛感受到水汽帶來的絲絲涼意,瞬間驅散了幾分心頭的燥熱。
青年男女手持蘭草(蕑),于三月的上巳節相約去洧水邊游玩。“相謔”(互相調笑嬉戲)的歡快場景,以及臨別時互贈“勺藥”(芍藥)的浪漫情愫。水,在這里是天然的社交場,是自由與快樂的象征。
溱水,也稱潧水,鄶水,源于鄭州市新密白寨鎮雞絡塢,洧水,源出今河南省鄭州登封陽城山(五指嶺),二者在交流寨村會流后稱雙洎河,最后注入賈魯河。 溱洧流域的新鄭、新密,乃至整個河南,人們骨子里那份對生活的熱愛、對情誼的珍視、在困境中尋找樂趣的豁達,或許均源于此。七月酷暑,雖無春日繁花,但那份親近自然、在水邊尋找歡樂的基因,依然刻在河南人的骨子里。
瞻彼洛矣,維水泱泱:
北地的詠嘆與哲思
離開鄭地的浪漫,目光投向更廣闊的河南水系。洛水(洛河)、在《詩經》中則承載了更多歷史的厚重、生活的哲思與情感的波瀾。
《小雅·瞻彼洛矣》
瞻彼洛矣,維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祿如茨。韎韐有奭,以作六師。
瞻彼洛矣,維水泱泱。君子至止,鞞琫有珌。君子萬年,保其家室。
瞻彼洛矣,維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祿既同。君子萬年,保其家邦。
“泱泱”形容洛水浩渺無邊,氣勢宏大,一如千年前的周宣王檢閱六軍,氣勢恢宏,福德無疆。這種壯闊的景象,蘊含著一種沉靜的力量。站在浩蕩的洛水邊,個人的渺小感油然而生,暑熱的煩囂在天地大美面前似乎也顯得微不足道,心靈能獲得一種開闊的寧靜與清涼。
洛河源出陜西洛南縣西北部,東入河南經盧氏、洛寧、宜陽、洛陽、至偃師接納伊河之水,成為伊洛河后東流,到鞏義市的洛口,注入黃河。洛河在古代的方位靠南,夏代的二里頭,原在洛河之陽。
洛水之畔的洛陽,是十三朝古都,是“天下之中”。這“泱泱”之水,見證了無數王朝興衰,象征著王權與秩序,也沉淀了河南作為華夏文明核心腹地的厚重歷史感。這份歷史的深邃,如同深潭靜水,自有其消解浮躁、沉淀心緒的力量。
濟有深涉,人涉卬否:
古濟水的通達順應
歷史上“濟水”是一條有名的大河。在周被列入“四瀆”,享受朝廷的高規格祭祀。據《史記·封禪書》:周代,“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四瀆者,江、河、淮、濟也”。即濟水與長江、黃河、淮河被列入四大河流,享受周天子的祭拜。
《邶風·匏有苦葉》
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
有彌濟盈,有鷕雉鳴。濟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
雝雝鳴雁,旭日始旦。士如歸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須我友
濟水渡口,“深涉”意味著水深難行。詩中的女子提醒:水深就穿著衣服過河(厲),水淺就提起下裳(揭)。船夫招手問是否渡河,女子卻說不。這渡口的場景,展現了古人行路的智慧和對自然規律的順應。
作為古代“四瀆”之一,濟水(流經濟源等地)是重要的交通水道。它象征著河南作為中原腹地,自古以來就是交通樞紐、人員往來頻繁之地。這份“通達”與“順應”,也是河南風土人情中重要的一面。
淇水湯湯,綠竹猗猗:
淇水之畔的喜怒哀樂
淇河,這條流經鶴壁、以水質清澈聞名于世的河流,在《詩經》時代就承載了如此深刻的情感。它映照出生活的不易,也見證了河南人面對情感挫折和生活艱辛時,那份如同淇水奔流不息般的韌性。暑熱難耐時,想想“有岸”的智慧,心也能靜下來幾分。
《衛風·氓》(節選)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當愛情消逝,女子歸家途經淇水,那“湯湯”(水勢浩大)的淇河,打濕了車帷,也如同她洶涌的愁緒。然而,一句“淇則有岸”(淇水再寬也有河岸),道出了深刻的哲理:萬事萬物皆有邊界,痛苦也終有盡頭。這“有岸”的啟示,在人生困頓、心緒煩悶之時,猶如一劑清涼的醒腦湯,提醒我們困境終會過去,心岸可尋。在整篇中淇水貫穿了女子愛情的始終。
《衛風·竹竿》
籊籊竹竿,以釣于淇。豈不爾思?遠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淇水滺滺,檜楫松舟。駕言出游,以寫我憂。
《衛風·竹竿》是一位衛國女子出嫁遠離故鄉而思念家鄉的詩歌。衛國的淇水,是青年男女游樂的地方。悠悠的淇水水波,秀麗的兩岸風光,伴隨著這些青年渡過無憂無慮的少年時代。因此,每當他們遠離故鄉,回首往事,思親懷鄉的時候,淇水很自然地浮現在腦際,姑娘回憶起過去和伙伴們一起到淇水釣魚游玩,可惜眼下身在異鄉,再也不能回淇水去釣魚了。淇水、家鄉、親人、親情,都融化在一起,激起心中感情的波濤。
這首詩,正是帶著這種感情的波濤而寫就的。而如今的我們再臨淇水,依舊能被它秀麗的風光所震撼。
結尾:紙上余涼,心向往之:
古今對話與夏日寄語
合上《詩經》,那些吟詠河南水畔的詩句,我們感受到的“清涼”,是“渙渙”、“泱泱”、“湯湯”水勢帶來的視覺清涼感;是溱洧河畔嬉戲、贈芍帶來的心靈愉悅,是洛水泱泱所象征的歷史長河帶來的沉靜與開闊,是淇水有岸所蘊含的面對困境的智慧與豁達以及美好回憶。是字里行間流淌的,中原先民對自然、對生活最質樸的熱愛與敬畏。這份來自三千年前的“水潤”,是文化血脈的清涼,是歷史長河的寧靜。
今天的我們,有了更多選擇:去三門峽黃河大壩、小浪底水庫感受“高峽出平湖”的壯闊與水畔清風;漫步鄭州黃河國家濕地公園、鶴壁淇河濕地公園,看水鳥翩躚,享綠意清涼;或是在洛陽的洛浦公園長堤漫步,看洛水悠悠,思接千載。
這個七月,當熱浪再次襲來,我們不妨重新翻開《詩經》,找找那些關于溱、洧、洛、淇、濟的詩句。讓古老的韻律,如清泉般洗滌心塵,在字里行間尋得一份寧靜與詩意清涼。按“詩”索驥,去探訪那些依然流淌的河南河流吧!
合上《詩經》,那些吟詠河南水畔的詩句,我們感受到的“清涼”,是“渙渙”、“泱泱”、“湯湯”水勢帶來的視覺清涼感;是溱洧河畔嬉戲、贈芍帶來的心靈愉悅,是洛水泱泱所象征的歷史長河帶來的沉靜與開闊,是淇水有岸所蘊含的面對困境的智慧與豁達以及美好回憶。是字里行間流淌的,中原先民對自然、對生活最質樸的熱愛與敬畏。這份來自三千年前的“水潤”,是文化血脈的清涼,是歷史長河的寧靜。
今天的我們,有了更多選擇:去三門峽黃河大壩、小浪底水庫感受“高峽出平湖”的壯闊與水畔清風;漫步鄭州黃河國家濕地公園、鶴壁淇河濕地公園,看水鳥翩躚,享綠意清涼;或是在洛陽的洛浦公園長堤漫步,看洛水悠悠,思接千載。
這個七月,當熱浪再次襲來,我們不妨重新翻開《詩經》,找找那些關于溱、洧、洛、淇、濟的詩句。讓古老的韻律,如清泉般洗滌心塵,在字里行間尋得一份寧靜與詩意清涼。按“詩”索驥,去探訪那些依然流淌的河南河流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