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鄭文靜)近日,著名作家丁立梅攜其新作《在〈詩經〉的原野上漫步》三部曲(《陌上花開》《燕燕于飛》《昔我往矣》)亮相第十五屆江蘇書展。
丁立梅的作品溫暖治愈,十余年來被全國30余省市選為中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素材,深受師生讀者喜愛。此次活動,她分享了如何讓古老的《詩經》煥發新生,為現代讀者,尤其是青少年,架起一座通向傳統文化的橋梁。
《詩經》作為中國文學的源頭,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厚的語言智慧、情感表達與價值觀念。孔子“不學詩,無以言”的論斷,魯迅視其為“先民之生活,歷史的痕”,都印證了其不朽的文化地位。書中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等名句,至今廣為傳誦。
然而,對于當代讀者而言,《詩經》中生僻的字詞、遙遠的語境、獨特的表達方式(賦、比、興),構成了顯著的閱讀障礙,使其雖被譽為“最美的詩集”,卻常被束之高閣。
面對《詩經》的閱讀門檻,丁立梅表示:“《詩經》最初不是什么高深的學問,而是普通百姓田間地頭唱出來的歌謠。歷代學者在對《詩經》的闡釋中,過度強調了它的社會意義,反而丟掉了它原本的生活化與文學性,我希望通過這本書把被過度賦予學術特質的《詩經》還原為最初鮮活的模樣。”
她運用散文化的敘事語言和場景重構,為《詩經》注入鮮活的生命力。她以《采采芣苢》為例,摒棄了常規的直譯和植物學注釋如“芣苢,車前草,多年生草本”,而是描繪出一幅生動的場景:“芣苢是田埂邊常見的野菜,嫩葉可煮湯,結籽可入藥,農婦們邊采邊唱,籃中的青翠便是日子里的盼頭。”書中精選128首詩篇,均通過類似生動的故事講述,還原詩歌背后的生活場景與情感內核。
丁立梅還分享了自己的創作初衷:“我在大學才第一次真正接觸《詩經》,當時被它韻律之美深深震撼,覺得這么美的東西應該得到推廣。”她建議孩子多讀詩歌:“讀《詩經》能培養孩子的音樂感、節奏感,這是一種藝術的享受。讓他們在不知不覺運用文字時,能形成自己的節奏感。”
講座現場,丁立梅還回答了不少讀者關于寫作的提問。她建議年輕讀者:“不要總想一次讀完許多書,重要的是認真吃透一本書,關注作者的遣詞造句,積累語言的能力。”她特別強調寫作要“真情實感”。“寫你真實的所見所聞所感,不要套用那些‘天氣晴朗,萬里無云’的句子,天空中的云長什么樣,寫你眼睛看到的樣子。”
(出版社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