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公開歷史文獻資料結合個人理解創作,部分內容為文學性演繹,嚴禁擅自轉載,侵權必究。
大家好,我是那些年,今兒個咱聊個冷門人物。
您要是去博物館看西周青銅器,八成看不見他的名兒;可您要是翻《尚書》,這老哥的故事就藏在里頭,還跟故宮乾清宮的對聯沾著親。
這人叫君牙,周穆王跟前的大司徒,擱現在說,就是管著全國民政、教育、禮儀的"大管家",正經的朝廷重臣。
要說君牙,先得說說他那老板周穆王。這位周天子可不是一般人,史書上寫他"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也就是說,登基時就五十歲了。
您想啊,五十歲的人當皇帝,跟前頭那些二十來歲繼位的毛頭小子不一樣,心里頭門兒清,知道江山不是騎馬拉弓就能坐穩的。
周穆王這人,一輩子干了倆大事:
一是往西跑,據說跟西王母在瑤池喝了頓酒,把國家版圖往外擴了一大塊;
二是往回收,知道打下來的地盤得管好,不然全是白搭。
他爹周昭王當年南巡,據說掉江里沒了,國家元氣傷了不少。穆王上臺就琢磨:光靠刀光劍影不行,得有能人幫著治天下。
這時候,君牙就冒出來了。 您別以為君牙是憑空蹦出來的,他可是"官N代"。
周穆王后來給君牙寫的任命書里,特意提了一句:"惟乃祖乃父,世篤忠貞,服勞王家,厥有成績,紀于太常。"
啥意思?說你爺爺你爹,世世代代對周天子忠心耿耿,為國家干活兒出了大力,功勞都記在朝廷的史冊上呢。
這可不是空話。西周那會兒講究"世卿世祿",爹是大官,兒子只要不作死,基本也能接茬干。
君牙他家,估摸著從周武王、周成王那時候就跟著老周家混,不然穆王不能這么信得過他。就像現在公司里,老板重用的人,不是能力特別強,就是家里幾輩人都在公司干,知根知底。
穆王當政第十幾年上,估計是覺得朝廷里缺個能總攬民政的狠角色,就把君牙叫到跟前了。
您猜在哪兒召見的?十有八九是鎬京的太廟:西周規矩大,任命重要大臣得在祖宗牌位跟前,一來顯隆重,二來讓祖宗做個見證。
那天估計挺熱鬧。太廟里頭,梁柱上雕著玄鳥紋飾,地上鋪著蒲席,穆王穿著兗服,頭戴十二旒的冕冠,往那兒一坐,旁邊太史捧著竹簡,卿士們站得溜直。
君牙穿著朝服,趨步上前,趴在地上磕頭,等著老板發話。
穆王清了清嗓子,開口先不提干活兒的事,先拉家常:"君牙啊,你爺爺當年跟著我爺爺(周成王)打天下,你爹跟著我爹(周昭王)守江山,你們家跟我們老周家,綁在一塊兒好幾代了。"
這話聽著暖心,其實是敲警鐘:你家吃著周家的飯,就得給周家賣命,別想歪心思。
接著話鋒一轉,穆王就說到正題了:"現在天下看著太平,可底下的事兒多著呢。老百姓日子過得好不好?地方官有沒有欺負人?年輕人懂不懂規矩?這些都得有人管。我看你小子行,就當這個大司徒吧。"
這大司徒到底是干啥的?說出來您嚇一跳:上管朝廷禮儀,下管百姓婚喪嫁娶;既得教老百姓懂仁義禮智信,還得管災年放糧、荒年賑災;甚至連地方官的考核、學校的教化,都歸他管。相當于現在的民政部長、教育部長、文化部長加起來,權力大了去了。
穆王怕君牙不敢接這擔子,又給他鼓勁兒:"你得當我的'股肱心膂'。啥叫股肱心膂?就是胳膊腿、心臟加脊梁骨,我動哪兒都得靠你撐著。"
這話給得多實在,把君牙架到了不能推辭的位置上。 最后,穆王扔下來一句硬話,也是君牙這輩子的工作綱領:"弘敷五典,式和民則。"
您記著這八個字,后頭還得提。"五典"就是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擱現在就是家庭美德加社會公德。"
弘敷"就是廣而告之,讓全國老百姓都得懂、都得照著做。穆王的意思很明白:你別光盯著收稅、判案子,得讓天下人都明事理、守規矩,這才是治國的根本。
這道任命書,后來就被史官抄在竹簡上,編進了《尚書》,成了《君牙》篇。您可別小看這篇文章,西周那會兒,能把帝王任命書正經收錄的,都是影響國家走向的大事。
君牙接了這活兒,到底干得咋樣?史書上沒細說,畢竟三千多年前的史料太金貴,能留下個名字和任命書就不錯了。
但咱能琢磨琢磨: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算是西周活得比較長的天子,國家沒出大亂子,還能往外擴張,作為"大管家"的君牙,肯定沒掉鏈子。
他要干的事,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無非是讓當官的別太橫,讓老百姓別太苦,讓家里人別打架。
就拿"五典"來說,聽起來虛,其實全是實在事兒:爹得有當爹的樣,不能天天揍孩子;哥得有當哥的樣,不能欺負弟弟;孩子得有當孩子的樣,不能忤逆爹媽。
這些事兒做好了,家就穩了;家家都穩了,國家就穩了。 您還別說,這"弘敷五典"的理念,后來成了中國幾千年的治國法寶。
到了清朝,康熙帝在乾清宮寫了副對聯,上聯是"表正萬邦,慎厥身修思永",下聯是"弘敷五典,無輕民事惟難"。
瞧見沒?"弘敷五典"這四個字,從周穆王到康熙帝,隔著兩千多年,還掛在皇宮最顯眼的地方,這就是君牙當年干的活兒的分量。
有人可能會說:不就是宣傳家庭美德嗎?有啥了不起的?您可別這么想。西周那會兒,國家剛從部落聯盟變成大一統王朝,老百姓認字的沒幾個,要讓全國人都照著一個規矩過日子,不靠"五典"這種簡單易懂的道理,還能靠啥?
君牙就像個全國巡回宣講員,帶著手下的官員,到各地去說、去教、去管,把這些道理變成老百姓的日常習慣。這活兒看著不起眼,卻是在給國家打地基。
咱再說說《君牙》這篇文章的風格。跟《尚書》里其他那些佶屈聱牙的文章比,《君牙》算是大白話了。
穆王沒拽太多文詞,就跟嘮家常似的,先說情分,再說責任,最后給目標。這說明啥?
周穆王知道,跟君牙這種"自家人"說話,不用來虛的,實在點兒比啥都強。
君牙聽了,也明白老板的意思:咱不整那些花架子,把活兒干好是正經。
歷史這東西就是這樣,有些人干了驚天動地的大事,卻沒留下啥痕跡;有些人就因為一篇任命書,一句工作綱領,就被記了三千年。
君牙這輩子,可能沒打過仗,沒簽過盟約,但他給西周的老百姓立了規矩,給后世的帝王樹了標桿,這就夠了。
您要是去故宮玩,走到乾清宮,不妨抬頭看看那副對聯。瞧見"弘敷五典"四個字,就想想三千年前那個叫君牙的"大管家",在鎬京的太廟里頭,趴在地上接下任命書的樣子。
那時候的他,可能沒想到,自己當年天天掛在嘴邊的話,會在幾千年后,還被刻在皇宮的柱子上,被億萬人瞅見。
這就是歷史的有意思之處:有的人活著的時候不顯山不露水,可他干的事兒,能順著時光的河,一直流到今天。
君牙不算啥網紅歷史人物,但您要是想知道,咱們老祖宗是咋琢磨著"治國安邦"的,他的故事,就值得聽一聽。
好了,今兒個就聊到這兒。下次再給您說個更冷門的,保證您聽了直呼"原來還有這回事"!
參考文獻:
《尚書·君牙篇》
《史記·周本紀》
《逸周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