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報道,近期,中國外交部長王毅開啟歐洲之行,在與法國總統馬克龍會面時,雙方交流釋放出重要信號。這一外交互動,吸引全球目光,背后是復雜國際局勢下歐洲戰略考量的轉變。
當地時間7月4日,王毅外長抵達巴黎,先與法國外長舉行雙邊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第七次會議,之后在愛麗舍宮受到馬克龍親自接見。會面期間,馬克龍態度積極,明確表達了中法友好的堅定立場,還提出幾個關鍵請求。
馬克龍提到,當下國際局勢動蕩,中法應攜手應對挑戰,防止全球陷入霸權主義和陣營對立。這話有深意,俄烏沖突已持續三年多,美國是背后“黑手”,不斷拱火遞刀,歐盟不少國家跟隨美國腳步,對俄羅斯制裁,自身也陷入能源危機、經濟下滑困境。而中國一直秉持客觀公正立場,發布《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呼吁和平解決沖突,在國際上贏得認可。馬克龍這番話,顯示法國想在國際事務中尋找新合作路徑,降低對美國單邊主義依賴。
馬克龍(資料圖)
經濟合作方面,馬克龍希望中國加大對法國投資,強化雙方在經濟、金融等領域合作。在全球經濟受疫情、地緣政治等因素沖擊下,法國經濟面臨挑戰。中國市場潛力大,且在疫情后經濟恢復良好,法國企業渴望進入中國市場獲取新增長。像空客公司,一直期望與中國達成大額飛機訂單,這對法國航空產業及相關產業鏈意義重大。若中國加大對法投資,能助力法國一些產業復蘇,創造就業機會。
馬克龍還表達了適時再次訪華的意愿。其實,這不是他首次提及訪華。此前,就有消息稱馬克龍計劃與默茨一同訪華,推動空客與中國可能的巨額訂單。而此次在與王毅外長會面時再次強調,可見其對訪華的重視。法國看重中國市場,也希望在國際事務中與中國有更多協調。尤其在中歐建交50周年節點,馬克龍想借訪華深化中法關系,為中歐關系發展注入活力。
這背后,是歐洲在復雜國際形勢下戰略考量的轉變。美國近期一系列政策讓歐洲不安。特朗普時期,美國與歐洲在貿易、防務等問題上矛盾不斷,拜登執政后,雖強調跨大西洋關系,但在一些關鍵問題上,美國優先政策未變。如今特朗普重返白宮跡象漸顯,其對外政策不確定性讓歐洲擔憂。歐洲意識到,不能完全依賴美國,需拓展外交空間。
貿易政策上,美國計劃對歐盟農產品加征17%關稅。此前,歐盟已面臨美國25%的汽車稅和鋼鋁稅,若“對等關稅”20%起征標準生效,農業領域稅率將達37%,汽車和鋼鋁更高達45%,這對歐盟農業和制造業打擊巨大。作為歐洲“兩架馬車”之一,法國感受到巨大壓力,必須尋找新市場與合作機會,中國自然成為重要選擇。
歐盟(資料圖)
中歐關系也出現新變化。歐盟內部在對華政策上存在分歧。一方面,部分國家受美國影響,在涉華問題上跟風美國,像歐盟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展開反傾銷調查;另一方面,不少歐洲企業看重中國市場,希望加強與中國合作。法國在這中間位置微妙,既想維護與美國盟友關系,又不愿放棄中國市場。但現實是,法國一些跟隨美國的涉華政策,已讓自身利益受損。比如中國對歐盟白蘭地展開反傾銷調查,因中國從歐洲進口的白蘭地99%來自法國干邑地區,法國白蘭地產業遭受沖擊,從業者舉行了1998年以來首次抗議游行,這讓馬克龍政府意識到,需重新審視對華政策。
面對馬克龍釋放的“友好信號”,王毅外長積極回應,同時明確要求法方為中國企業赴法投資興業提供良好公平環境。當下,一些中國企業在法國投資面臨繁瑣審批程序、政策歧視性條款等隱形壁壘。法國作為歐盟核心大國,若能改善這一狀況,將推動中法、中歐經貿關系進一步發展。
馬克龍(資料圖)
對于馬克龍可能的訪華之行,意義重大。從雙邊看,能加強中法戰略溝通,深化在經貿、環保、科技等領域合作。中法在核能、航空航天領域合作基礎良好,未來可拓展至新能源、數字經濟領域。從國際層面看,若馬克龍訪華,會是對中法關系重視的體現,也可能帶動更多歐洲國家重新思考對華政策,促進中歐關系健康穩定發展,在國際事務中,中法攜手能為多邊主義注入活力,推動全球問題解決。
當然,中方歡迎各國友好合作,但合作要基于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歐洲國家若想與中國深化合作,需拿出誠意,摒棄偏見與不合理政策。馬克龍若要實現訪華目標,推動雙邊關系實質性進展,必須以實際行動回應中方關切,切實為中國企業創造公平營商環境,在國際事務中與中國秉持相同理念,共同維護國際公平正義與多邊主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