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在華盛頓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美國農業部長布魯克·羅林斯站在聚光燈下,語氣堅定地宣布:政府將全面限制中國企業在美購買農田,并開始研究“收回”已被中國買下的土地。
這番話猶如重錘擊響,瞬間在國際輿論場掀起巨大波瀾。一個看似普通的“農田問題”,卻被美國扯上了“國家安全”的高度,讓人不禁想問,27萬英畝農地背后,究竟隱藏了什么密碼?
發布會現場,羅林斯的措辭格外強硬。她認為,美國農業正“受到敵對政權的威脅”,這些政權不僅滲透科研,還要“竊取美國的生活方式”。她提出“國家農場安全行動計劃”,要聯合國會、各州政府,全面禁止中國等外國買家購買美國農業用地。
這一言論并非空穴來風。早在2023年,就已有中國企業試圖在北達科他州軍事基地附近建設玉米加工廠,引發美國國內強烈反應。
參議院迅速以91票對7票通過法案,阻止中國企業在該地購地。隨后,阿肯色州更是以“國家安全”為由,直接命令一家中國公司出售其持有的160英畝農田,并開出28萬美元罰單。27萬英畝的中國持有農地,在美國13億英畝農業用地中占比不到0.03%。
即便如此,小小數字依然被美方描述成“國家安全威脅”。對比之下,加拿大人持有的美國農地面積超過1530萬英畝,占比近三分之一,卻很少被提及。這樣的對比不禁令人深思,為何美國獨獨對中國盯得如此緊?
美國農業部在公布的七項計劃中,明確提出要加強土地交易數據的透明度,建立全國數據庫,并對信息申報設置更嚴厲審查。
過去的1978年法律雖然要求外國買家報告土地持有情況,但執行效率低下,數據準確性飽受質疑。羅林斯表示,“我們將終結秘密協議,奪回屬于美國的農場。”
政治信號已經釋放,美國聯邦與州政府的動作也在加快。截至目前,美國已有26個州單獨立法,限制或禁止中國等“非友好國家”在其境內購買農業用地。部分州如佛羅里達,甚至明確規定,中國買家不得在軍事設施周邊購房。蒙大拿州也緊隨其后,出臺限制措施。
羅林斯還透露,農業部已取消七項與相關國家簽署的協議,驅逐約70名相關人員,并正在移除550個農業投資“實體”。她強調,美國農業不僅是民生支柱,更是“國家防線”。這番話瞬間點燃了輿論場的熱度,也讓農田問題上升為美中關系的又一焦點。
華盛頓的氣氛不斷升溫,與此同時,美國國會也步步加碼。眾議院通過《農業風險審查法》,要求農業部定期公開外國土地交易報告。
兩黨議員還聯合提出《農田法》,要求聯邦層面審查所有大額農業用地交易。盡管這些法案表面上針對“所有敵對國家”,但在媒體報道中,幾乎都將矛頭直指中國。
政策執行已然啟動,阿肯色州的案例成為全國各州效仿的樣板。那家中國種子公司被罰款、強制賣地,成為現實中“國家安全”與市場博弈的集中體現。農地問題背后的政治考量愈發明顯。一些分析人士指出,這場“農田風暴”更多是為了選舉造勢,借“打壓中國”來凝聚選票。
與此同時,美國農民的聲音也開始浮出水面。不少農場主表示,過去中國投資者往往愿意高價購買偏遠地區農田,為當地帶來資金與就業。如今政策突變,外國資本紛紛觀望,地價下跌風險上升。
一位中西部農場主坦言,原本準備出售的地塊因政策不明而被擱置,他擔心農田最終會荒著沒人種。
農業分析師指出,當前的恐慌情緒已在蔓延。“現在連土地申報都可能被查,沒有人敢輕易投資。”某些州的農業協會也表達擔憂,認為過度政治化會削弱美國農業吸引外資的能力。美國農場局聯合會發出聲明,提醒政策制定者“平衡國家安全與農業發展之間的關系”。
一邊是安全論調高漲,一邊是投資信心下滑。美國農業部長羅林斯還表示將加強對農業科研安全、化肥生產、食品補貼系統的管理。她還聲稱要逐步減少對外籍勞工的依賴,實現“100%的美國勞動力”。但在農業高度依賴季節性工人的現實下,這一目標的可行性引發質疑。
羅林斯舉例稱,“我們有3400萬身體健康的成年人領取Medicaid,他們應該回到勞動力市場。”她的言論在發布會現場引起不小爭議。她補充說,大規模驅逐非法移民將繼續進行,但要“策略性”操作,以免影響糧食供應。
美國國內媒體在報道中提及,這場農田政策調整也反映了政府內部對“外部威脅”的高度敏感。特朗普政府當前已將農業、技術、能源等多個領域納入“國家安全”考量,農田不過是最新一塊被納入清單的版圖。
針對美方這一系列操作,中國駐美使館公開回應:中國企業對美國農業投資一直遵循商業原則,合法合規,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將正常投資污名化、政治化,不僅損害兩國經貿合作基礎,更會削弱國際社會對美國市場的信心。
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也明確指出,中美經貿合作始終以互利共贏為導向。泛化國家安全概念,違背市場經濟原則與國際貿易規則,是對全球投資環境的嚴重破壞。
多項研究數據顯示,中國在過去一年內對美國農業用地的新增投資幾乎為零,部分已持有地塊也出現出售趨勢。事實勝于雄辯,在13億英畝美國農業用地中,中國持有的僅27萬英畝,連千分之三都不到。所謂“國家安全威脅”,更像是一個被無限放大的政治口號。
美國農業部的行動計劃尚處于初步執行階段,但其釋放的強烈政治信號已經對市場產生連鎖反應。投資者觀望、農民困惑、政策模糊,構成了當前美國農業領域的現實畫像。在全球糧食安全問題日益嚴峻的背景下,任何將農業武器化的行為,都可能帶來難以預估的后果。
回望中美農業合作的過去,在大豆、玉米、牛肉等領域,中國一直是美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之一。雙方在種子研發、農機制造、技術交流等層面也有著廣泛合作。如今,這一合作框架正面臨被政治化解構的風險,未來走向充滿不確定性。
美國為何突然猛卡中國企業?27萬英畝農田,遠不足以撼動國家安全根基,卻被炒作成“戰略威脅”。這背后,是選票的驅動,是地緣的焦慮,是政策的不確定,也是對中國崛起的敏感反應。
一個真正成熟的市場,應該是以開放、公平、規則為基石。如果農田都成了政治的籌碼,經濟和安全的界限將愈發模糊。中美農業合作不該成為地緣博弈的犧牲品,更不該在沒有事實支撐的指責中被人為切斷。
未來的答案,也許將由市場、農民與時間共同給出。而中國,始終將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作為對外交往的根本原則,不會被挑釁擾亂節奏,也不會在無端指責中改變方向。在全球農業面臨挑戰的當下,理性與合作仍是唯一可行的出路。
信息來源:
[1]美農業部長翻炒威脅論擬禁止中國買家購美農田,中國駐美使館方面駁斥 環球網
[2]美農業部長稱擬禁止中國購買美農田,我駐美使館方面駁斥 北晚在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