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州卡姆登鎮的主街上經營“China Moon”中餐館的華裔老板張建豪,突然被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ICE)人員帶走了!
隨著餐館卷簾門毫無征兆地落下,這個僅有約2100名居民的小鎮迅速傳開了
當小鎮警察局長肖恩雷登匆匆趕到時,只見到張的妻子和兩個成年孩子站在停車場,聯邦執法車早已消失在公路盡頭。
“聯邦政府根本沒通知我”局長眉頭緊鎖,“直到今天,我連他被帶去哪兒了都不知道,在這個鄰里間大多相識的小鎮,這般突如其來的抓捕甚是罕見。”
張建豪的故事藏著許多移民共同的辛酸,1990年,他用著虛假簽證踏上了美國的這片領土
1999年,紐約一位移民法官對他下達離境令,要求2000年7月前離開美國,他沒有走,25年后,這張泛黃的驅逐令突然生效,將他從熟悉的生活中連根拔起。
令人意外的是,這個以白人為主、73%選民支持特朗普的小鎮,瞬間不愿意了!
“我確實支持ICE的執法任務”市長坦言,“但抓走張、讓鎮上唯一的中餐館關門?這可不是我想要的!我的孩子是和張家的孩子一起長大的。”
“他們不是大家說該被遣返的那種人!”他的憤怒指向了更緊迫的社會問題:“ICE資源不該用來追捕那三個拿BB槍搶便利店的小孩嗎?”
在書店老板克里斯眼中,這個抓捕暴露了系統的冷漠:“25年了,如果真那么在意他是不是公民,為什么不有人主動幫他理清移民流程?陪他走完這個過程?”
小鎮的記憶里,China Moon不只是餐館,薩迪回憶道:“張的家人從沒藏過,孩子們每晚在餐廳角落寫作業的樣子,我們都見過。”
2013年,張建豪以5萬美元買下這棟建筑,一樓經營中餐,二樓就是家。
每天上午11點到晚上9點,那盞燈永遠亮著,直到上周被捕后,大門緊閉,門上只貼著給送貨員的便條,請去隔壁酒店。
張的妻子和女兒婉拒了社區的呼吁和募款,只請全鎮保持沉默,當地Facebook社區甚至刪除相關討論帖。
但一些鎮民堅持發聲:“這個故事必須被講出來,否則,只剩下關于誰屬于這里的空泛爭論!”
當小鎮計劃著“等餐館重開就去捧場”時,3000英里外的加州蒙特利公園市正打響另一場移民保衛戰。
作為洛杉磯華人重鎮、著名的“丁胖子廣場”所在地,蒙市7月2日率先加入對國土安全部的訴訟,指控ICE“根據種族進行違憲突襲”。
隨后,洛杉磯市等7個城市紛紛加入,蒙特利公園市始終堅定地致力于保護所有居民的安全、尊嚴和權利。
張建豪并非個例,在今年3月,在新澤西州備受歡迎的“YaYa Noodles”的老板Ming Xi Zhang,也被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帶走。
更諷刺的是,南加州中餐館一面之緣的老板出于同情收留無證同胞,反遭對方勒索80萬美元,對方威脅要舉報其雇傭非法勞工。
這些沖突折射出更深層的社會撕裂,當支持嚴控邊境的小鎮居民,發現執法對象竟是看著孩子長大的餐館老板。
當高喊“美國優先”的選民,突然失去熱愛的社區餐館,抽象的政治口號瞬間碎成了具體的人生。
那些被遣返的華人將去向何方?若仍持中國國籍,通常會被送回中國并接受相應處理。
若已放棄中國國籍,則需證明與中國的緊密聯系才可能申請恢復,過程漫長且審核極嚴,對于無法恢復國籍者,中國雖提供基本人道援助,但其未來仍充滿不確定性。
卡姆登鎮的居民們如今最關心的卻很簡單,如果China Moon的燈光再次亮起,該怎么做?
“我們要把他們家的飯全買光”,薩迪說“他們一開門,全鎮人都去吃中國菜。”
一碗炒飯的溫度,終究暖過一紙冰冷的政令,當小鎮居民用刀叉為“好鄰居”投票時。
他們守護的不僅是街角的中餐館,更是對“家”最本真的理解,那里住著具體的人,而非抽象的身份!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