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正風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一、AI,“再定義”重工業
這些年來,在觀察和接觸一個又一個熱門產品后,如果說對哪句話的感觸變得越來越深刻,那一定是管理思想家邁克爾·哈默的那句名言:“豪華大巴司機的微笑永遠也不能替代汽車本身。”
這句話背后的含義是,于用戶而言,他們最為看重的還是產品和服務所帶的實際價值,而非那天花亂墜的營銷噱頭。
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到如今這樣一個AI時代,相信很多人會對這句話有更深的體會。
例如,最近幾年,各大廠商的AI產品發布可謂層出不窮,為人們展現出了一幅又一幅AI藍圖,從中能夠感受到業界對AI的愿景和期待。
但如果從用戶視角出發,坦白說,大家更為關注的其實還是AI是否真的能落地,說得再直接點,就是AI到底能給我提供哪些幫助,能不能解決我的實際問題。
我們看到,在近日舉辦的2025飛書未來無限大會上,飛書發布的業界首個AI應用成熟度模型,就是從用戶視角出發,對AI的成熟度進行了分級,飛書強調只為客戶交付能用、好用、實用的AI產品。
如下圖所示,飛書將AI應用的成熟度分為M1-M4四個等級:
根據這一分級,飛書將M3級和M4級AI應用作為向市場提供AI產品的標準。正如飛書CEO謝欣強調的:“我們承諾為企業提供‘真能用、真落地’的企業AI產品,真正幫助企業在AI時代實現智能化。”
回到現實層面來看,那到底有沒有一些AI成功落地于企業的案例可供參考、探究和學習呢?答案是肯定的。從我們的觀察來看,當下,以煤炭、鋼鐵、冶金為代表的重工業企業與AI的結合,就呈現出一種十分顯著的實用價值。
比如,在安全風險防范、降本增效以及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面,AI可以說開啟了一場對重工業企業的“再定義”。
具體來看,AI不僅有效化解了長久以來困擾重工業企業的發展難題,更深刻作用于其邏輯結構、組織方式與治理能力當中,推動了重工業企業向數據驅動、智能化和人機協同方向不斷演進。
這方面,參加本次飛書無限未來大會的鵬飛集團,就是一個十分典型的案例。
二、鵬飛集團的“飛書穿透力”
在大會的先進制造分論壇上,鵬飛集團副總裁鄭梓豪做了一場“管控做減法,創新做乘法:AI重塑鵬飛管理基因”的主題演講,從中能感受到其對AI技術的深刻理解和積極態度。
例如,鄭梓豪講到:
“沒有傳統的行業,只有傳統的思維。我們希望采用飛書這樣的先進工具去改變傳統的思維、意識、行為和習慣。”
“眾所周知,鵬飛集團最大的板塊還是我們的礦業板塊,飛書有一句話叫‘先進團隊 先用飛書’,而我們則是‘地下組織也用飛書’,因為我們的藍領和黑領工人占到了全公司人數的70%。與一些AI公司和金融公司相比,我們的數字化進程可能也慢了一點,時代的變化對我們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們倡導信息平權,飛書幫我們破除了三大障礙,首先是技術門檻低,可以做到零代碼開發;其次是學完就能用,像多維表格這樣學完就能用的工具后續驗證起來也特別快;第三是推廣阻力小,優秀方案可以一鍵生成模板,直接拿到全平臺去推廣。”
這不禁引起了我們的好奇,這位年輕的“企二代”為何會如此重視AI,并如此堅定地將其落地到企業當中。一番了解后,我們發現這與其所在的行業背景和自身經歷息息相關。
先來介紹下鵬飛集團,這是位于山西的一家營收超千億,員工超3萬人,以煤炭、焦炭、化工等業務為核心的重工業型企業。自去年8月上飛書之后,整個集團的數字化面貌可謂煥然一新。
今年剛剛26歲的鄭梓豪則是一個海歸青年,哥大數據分析專業出身的他深受“技術平權”理念的影響,對AI和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
所以,鄭梓豪對AI的深刻理解和思考背后有兩大動因:
第一,留學背景和所學的數據分析專業,使其對AI技術高度敏感,年輕一代企業家對新技術、新趨勢也有著較高的接受度,更愿意在企業中嘗試一些新的變革。
第二,也是最為根本的原因,那就是鵬飛集團真的嘗到了AI的“甜頭”,即感受到了AI落地企業后帶來的實際價值。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鵬飛集團與飛書的合作中一窺究竟,具體可以梳理為以下三個方面:
1. 管理賦能
客觀來講,與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家交流時,其實能感受到他們的“力不從心”。團隊幾十人上百人時,可能還會顧及到一些具體工作,了解到一線的真實情況,但等到公司上千人乃至數萬人時,即使想他們管也管不過來。
可想而知,于鵬飛集團這樣的萬人企業而言,管理層包括鄭梓豪本人想要直接觸達基層,實時了解生產一線的具體情況會是一個多么難的事情。
但讓人感到驚訝的是,鵬飛集團員工經常提到的一件事是,老板曾在凌晨12點“突襲”一線的班組會,哪個組的班組會開得好,哪個組有待提升,當場就能做一個點評。
這是怎么做到的?背后的關鍵就在于飛書為其提供的“AI會議質檢”和“AI工作日志”等工具。在這些AI工具的加持下,管理層可以在第一時間看到每天數百場班組會的智能分析報告,不僅極大提升了會議管理的效率,還可以通過小程序直接加入到正在進行的班組會,實時掌握最真實的現場情況,管理層的手臂得以大大延伸。
2. 安全提升
在煤礦企業,班前會素有“安全第一哨”之稱,下礦前30分鐘,必須要和礦工同步當天的安全注意事項,強調作業安全規范。
鵬飛集團每天要召開400余場班前會,但旗下20余座煤礦分布在不同地區,靠人來逐一巡查既費時費力又拉低效率。如何保證15000名礦工都準時參加班前會,徹底杜絕“代簽”“補簽”現象曾一度是鵬飛集團的大難題。
上飛書后,利用飛書的多維表格、AI分析能力以及集成平臺功能,鵬飛集團在2個月內從0到1搭建起了覆蓋全集團的煤礦安全數字化管控體系——“AI會議質檢”系統。
這套系統可以自動完成“是否指定安全責任人”“是否明確設備操作規范”等7項核心指標檢查,秒級判斷會議是否合格,會議達標率從70%躍升至95%。同時采取二維碼簽到的方式,礦工掃碼后才能參加會議,徹底杜絕了代簽可能。
3. 降本增效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在于,上飛書之后,鵬飛集團有效實現了企業的精益管理。
例如,借助于“AI會議質檢”系統,集團不僅提升了會議合格率,擴大了管理范圍,還把抽查時間從過去的數小時縮短至如今的5分鐘。
此外,“AI工作日志”每年能為其節省3600小時的日志審核時間,釋放2名全職審核人力。與此同時,“AI工作日志”還能對日志數據進行有效分析,進而輔助管理層進行有效決策,這在過去也是無法實現的。
通過以上內容我們不難發現,當飛書的AI能力穿透到鵬飛集團的管理和生產各環節后,整個企業的數字化變革以及產生的效益都是肉眼可見的。想來,這也正是鄭梓豪高度評價飛書,并積極在企業中落地AI的根本原因。
三、飛書的底層邏輯
進一步觀察下來,其實不只是鵬飛集團,像鑌鋼集團、永卓控股、永鋒集團、中天鋼鐵、海亮集團、東明石化等一眾鋼鐵、冶金、化工企業這兩年其實也都在上飛書。這就引起了我們的一個更深層思考,為什么這些重工業企業紛紛選擇飛書?
分析下來,我們認為這背后有三個底層邏輯:
1. 無痛數字化
這指的是,使用飛書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數據沉淀的過程,無需企業耗時、耗力、耗財去自建數據系統。
像前文提到的鵬飛集團礦工們的每一次掃碼簽到,每一場班前會的記錄,乃至在飛書上的每一句對話,這些數據都會沉淀在飛書中。久而久之,鵬飛的數據庫就會變得愈發完善,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也在每天的日常工作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了。
2. 成本低見效快
這指的是,飛書為企業提供的是一整套AI產品,無需要企業再去花高價采購其他軟件,真正做到了拿來即用,即用即效。
像鵬飛使用多維表格和AI會議都是飛書自帶的功能,不僅不用企業去購買,飛書團隊還可以做相應的調整使之更符合企業的實際需求。
包括與永卓控股的合作中,飛書也專門為永卓上線了一個“輪胎管理工具”的功能。司機掃碼后填寫車牌號、輪胎品牌、更換日期等信息,由數據來計算多久更換一次輪胎最為合適,以及哪一品牌的輪胎最結實耐用。2個月下來,換胎成本節省了57萬元,按這個進度推算,一年可以節省300萬元。
所以,在企業數字化轉型上,飛書其實也打破了很多企業的一個傳統認知,即把數字化理解為花費成百上千萬的預算去購買套裝軟件,再以年為周期緩慢進行。從飛書及其合作伙伴的故事來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完全可以做到簡單、高效、輕便。
3. AI嵌入了工作流
還有一個關鍵點在于,飛書作為一體化協作平臺,它的一大核心優勢是可以通過全流程集成能力將AI深度嵌入到企業的工作流當中,而非作為孤立功能存在。
以鵬飛集團為例,在質量考核自動化管理場景中,員工可以通過飛書多維表格,規范質量考核規則,并匹配考核結果進行推送,形成實時報表,讓數據在手邊。又如,在煤業安全應急指揮調度場景,飛書多維表格可以實現手機一鍵上報,分級自動觸發緊急消息預警提醒、自動拉群、跟進處理閉環、提升應急處置效率、減少危險事故發生。
可見,飛書讓AI真正嵌入到了企業的工作流當中,并成為員工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多說一句,于大型能源企業的藍領工人而言,要想讓大家真的把AI工具用起來,有兩個核心要素,一是使用門檻低,不能讓工人們感覺用起來很困難,二是工作中真的用得上,而不是為了用而用。顯然,飛書很好地滿足了這兩點。
四、結語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上個月,工信部在審議《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2025年工作要點》時,明確提出要實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動,加快重點行業智能升級,打造智能制造“升級版”。這一表態無疑釋放出國家層面對“人工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的高度重視。
再結合鵬飛、鑌鋼、永卓、永鋒、海亮等煤炭、鋼鐵、化工企業紛紛上飛書的跡象來看,有理由相信,中國重工業正在發生一個悄然變化——AI與制造將產生愈發深度的融合,重工業企業的數字化進程將進一步加速,在歷經數字化改造后,它們將邁入一個智能化和精益化的新時代。
從上述案例來看,在這個進程中,一批重工業企業也已經意識到,借助于飛書的先進工具和數字化解決方案,企業其實不需要花重金購買一套又一套軟件,完全可以基于飛書這樣的一體化協作平臺實現低成本、無痛化的數字化轉型,這一趨勢無疑也值得行業高度關注。
“所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必定發生。”誰能想到明天,誰就能走到明天,這是商業學者托馬斯·弗里德曼的箴言。
從這個角度來說,飛書與其合作伙伴,在證明了AI實用價值的同時,也為重工業企業帶來了通向未來的方法論。
排版| 正風| 正風輪值主編| 夏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