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朗普再度出手,將越南設定為“樣板”,向包括日韓、泰國、印尼在內的14個亞洲國家發出高額關稅威脅,稅率高達40%,態度異常強硬。
然而在這場貿易施壓行動中,原本被其視為最大挑戰者的中國卻意外“未被列入名單”,甚至被美國財政部官員提及將繼續展開對話。
這種“避開主要對手、先對盟友施壓”的策略,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為何特朗普選擇繞開中國?他此舉背后的意圖又是什么?
關稅風暴突襲亞洲14國
今年7月,特朗普為應對即將到期的貿易談判時限,突然向亞洲14個國家發布“最后通牒”,要求各國在8月1日前完成雙邊協議談判,否則將面臨20%起征、最高達40%的懲罰性關稅。
這14個國家不僅涵蓋老撾、緬甸、柬埔寨等新興經濟體,也包括日本、韓國等長期被視為美國盟友的國家。
特別是日本與韓國被加征25%的關稅,引發外界震驚。
此次舉措并非即興之舉,而是效仿此前與越南達成的所謂“成功范例”。
早前,美國與越南簽署雙邊協議,將越對美出口商品平均關稅由46%下調至20%,表面看是讓利行為,實則附加多項嚴苛條件,例如全面市場開放、轉運商品監管等。
美國將此類協議稱為“公平交易”,但實質上是對弱方利益的單方面榨取。
數據顯示,去年美國從越南進口總額高達1300億美元,而對越出口僅為130億美元,特朗普據此為其強硬立場提供依據。
將越南經驗推廣至亞洲14國,特朗普意在短期內促成多個“順從協議”,同時對中國形成壓力,試圖削弱中國在該地區的外貿影響力。
從區域分布來看,這些國家多為中國的重要貿易伙伴和中間產品流通節點,一旦建立關稅壁壘,可能對中國構成潛在封鎖。
然而,這一策略的實際效果遠不及設想。
日韓兩國對美方的貿易壓迫早已不滿,韓國甚至公開批評“美方談判缺乏邏輯”。
日本高層亦罕見地直接表達“對美方做法感到失望”。
至于東南亞國家,它們本就對美國依賴度較低,與中國之間存在深度經濟聯系,面對特朗普的壓力,并未輕易妥協。
從現實結果來看,這場“14國圍攻計劃”更像是一次政治姿態展示,而非成熟的外交談判方案。
特朗普企圖通過集中施壓塑造強硬形象,獲取更多談判資本。
但在全球供應鏈日益緊密的當下,這種方式已顯過時、低效甚至自損形象。
中國為何被“放過”?
耐人尋味的是,在這份強硬的制裁清單中,中國并未出現在其中。
要知道,在以往所有貿易爭端中,中國始終是美方的主要目標。
但這一次,美國不僅未推出新的對華限制措施,反而在同一天由財政部長貝森特表示,將在未來數周內與中國官員會面,“繼續推進中美貿易問題解決”。
這讓外界紛紛猜測:特朗普到底在謀劃什么?
從時間節點分析,這場針對亞洲國家的關稅截止日期定于8月1日,而貝森特與中國官員會談的時間也大致安排在此窗口期之后。
換言之,美國或許希望通過觀察這14國的反應,來決定下一步如何與中國交涉。
若這些國家屈服,特朗普便可帶著“戰果”重新開啟與中國的談判,提出更高訴求。
反之,若這些國家拒絕合作,美國可能轉向與中國緩和關系,以展現靈活性。
這是一種典型的“雙軌策略”。
此外,美國還試圖阻斷中國與亞洲國家之間的貿易通道。
2024年,中國對東盟出口超過5800億美元,對日韓分別約為1500億美元。
如果這些國家因美國施壓而減少與中國的合作,無疑將影響中國的外貿及供應鏈體系。
美方可能希望借此制造“中國孤立”的假象,從而在談判桌上獲得更多籌碼。
但實際情況是,中國與這些國家的經貿關系比特朗普預想的更為穩固。
以柬埔寨為例,去年中柬貿易額達151億美元,同比增長超20%。
而其與美貿易額不足百億,顯然中國才是更關鍵的合作伙伴。因此,美國的脅迫手段難以奏效。
從戰略層面看,特朗普此次“跳過中國”并非放棄打擊,而是一種延遲施壓的策略。
目的是通過外圍國家逐步削弱中國在區域內的影響力,再以“合作”名義促使中方讓步。
然而在中國立場愈發堅定、周邊關系日益牢固的情況下,這種策略注定難以成功。
關稅大戰引發反噬效應
特朗普在國內同樣承受巨大壓力。關稅新政公布后不到24小時,美股應聲下跌,創三周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資本市場早已厭倦這種不確定性的貿易政策,不僅打擊企業信心,也削弱了特朗普連任的支持基礎。
多國開始公開表達對美不滿。
泰國代理總理指出,新關稅政策違反雙方既有協定。
韓國明確表示無法認同美方主張,日本更是有議員直言“完全失望”。
這些反應表明,美國的孤立主義貿易政策正遭到亞洲國家普遍抵制。
相比之下,中國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應對方式:穩健前行、主動布局。
不僅未進行激烈反擊,反而持續推進與日韓的高端技術合作,如人工智能研發和半導體聯合投資。
同時,在多邊平臺上,中國持續倡導“區域穩定”、“合作共贏”、“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等理念,贏得越來越多國家的信任。
透過這場關稅風波,我們可以清晰看到中美在外交博弈中的不同風格。
特朗普以“施壓”為核心、追求短期利益,政策反復無常,失信于國際社會。
而中國則堅持“穩扎穩打”,秉持合作共贏原則,展現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特朗普此輪“集體威脅”能否見效仍有待觀察,但從當前局勢來看,它更可能成為美國外交信譽受損的又一標志性事件。
而中國之所以未被納入打擊名單,并非出于善意,而是基于復雜的政治考量。
結語
特朗普新一輪針對亞洲國家的高調關稅政策,看似氣勢洶洶,實則漏洞百出,既損害他人,也可能傷及自身。
最引人注目的不是14國受壓,而是中國的“缺席”。
這一戰略性“遺漏”絕非偶然,而是美方有意設計的談判工具。
通過外圍施壓謀求對華優勢,是特朗普慣用的策略。
然而在中國不斷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加速科技自主發展的背景下,美方的如意算盤恐怕難以實現。
關稅戰的本質是利益博弈與戰略較量,而真正能在博弈中勝出的,終究是那些腳踏實地、堅守底線、贏得信任的國家。
中國,正是這樣的可靠伙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