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 “曉敏青春說 ” → 點擊右角“...” → 點選“設為星標 ★ ”
父母的“情感忽視”,會讓孩子變脆弱。別不信。
12歲女孩被騙“開房”?
這兩天,就看到一個讓人頗為震驚的事。
在四川眉山大半夜的街頭,一男子被打得蜷縮在地,嘴里不停地喊著“誤會,誤會。”
另一個男子呢,怒不可遏,毫不手軟仍對著他拳打腳踢。
周圍聚了不少人,但沒一個人上前拉架,反而是淡定地觀望。
直到動粗手的男子,聲嘶力竭地喊出那句控訴:
“騙我女兒去開房!我女兒才12歲!”
不明真相的網友才恍然大悟。
原來這名被打的男子,自稱是“武術教練”,借著教學的名義在網絡上“招搖撞騙”。
在警方介入調查后,發現他不過是四川當地的一名無業男子,今年已38歲。
最近,他通過短視頻,認識了12歲的女孩曾某,兩人就在手機上越聊越熱乎。
如果說網上交友情有可原,但正常男子,一旦知道對方是12歲的小女孩后,都會主動斷絕聯系。
該男子呢,非但沒斷,還約了女孩晚上9點出來見面。
女孩呢,也沒有告訴家長,甚至才認識陌生人1天,真的赴約。
萬幸的是,女孩父母比較警覺!
兩人剛見面就沖上去攔截,才有了開頭這場“憤怒的毆打”。
目前該男子已被抓捕,但網友的憤怒并沒有停止:
“這種人,就算給他一次機會,他也會把計劃修改得更縝密,而不是自我改正。”
的確,魔鬼從不會因為孩子年紀小就收起獠牙。
多少人心懷不軌,正躲在屏幕的背后,等著下一個毫無防備而懵懂無知的孩子。
而此類事件,往往因為沒有發生實質性的傷害,或沒有充分、及時的證據,很難被定罪。
令人揪心的未成年“荒謬案”
安徽泗縣檢察院受理過一個未成年的案子,更讓人揪心。
13歲的初中生小雨,在游戲里結識了22歲的譚某,對方謊稱自己 18 歲。
兩人互加微信好友后熱聊不斷。
很快,譚某以 “約會” 為由,把小雨騙到住處,在各種花言巧語的攻勢下,兩人發生了關系。
小雨母親發現女兒懷孕報案,警方的詢問才撕開更殘酷的真相。
當警方詢問,為什么事發時沒有第一時間報案。
“我不愿意,他半推半就,我以為不算發生關系。”
小雨的回答,暴露了性教育太大的缺失。
更荒謬的是,公安局最后竟然以
“小雨沒激烈反抗,自稱已滿16歲,譚某不構成犯罪” 為由,不予立案。
要知道,在法律層面,無論被害人是否自愿,跟不滿14周歲的幼女發生關系均構成犯罪。
這是法律對不滿十四周歲幼女的底線保護。
可小雨自己在筆錄里說,
她的確在網上跟別人介紹自己16歲,因為怕介紹小了,沒人愿意和她玩……
也正因此,三年過去,案件仍在檢察院偵查中。
真叫人又心疼又氣憤!
孩子那點單純的小心思,竟成了惡魔脫罪的借口。
我們當然不否認罪犯的惡,但孩子自我保護意識的缺失,更讓人膽戰心驚。
真的,如今短視頻、直播間里,孩子遭遇網絡騷擾、被誘騙線下見面的風險,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高得多。
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看得我這個當媽的脊背發涼……
為什么這些惡魔總能輕易盯上我們的孩子?
撕開“善意”的偽裝
深究背后的原因,不是孩子太天真,而是壞人太懂網絡的“狩獵規則”。
1、孩子的“情感空洞”
有精神科醫生問一個“被網絡欺騙”的孩子,
“沒有跟父母求助過嗎?”
孩子冷漠地回答:“沒有這個習慣。”
想想都好心酸啊。
青春期本是“情感依賴高發期”,孩子對 “被理解” 、“被看見”的渴望會暴漲。
但太多父母的眼里只有成績單,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真實感受。
別有用心者的人呢,就利用這個缺口,短短幾天,就能奪走我們孩子信任。
比如,先戳孩子的痛處:“你爸媽不懂你啊”,
再夸“只有我看到你的特別”。
又用 “小秘密”拉進兩人的距離,也隔絕外界。
最后以 “不見面就是不信我” 套牢人心。
本質是用 “我們是一伙” 的錯覺,切斷孩子向父母傾訴的可能。
2、性教育的“滯后”
《中國青春期性教育調查報告》曾調查發現:
超50%的青少年從沒和父母認真聊過 “性”。
壞人就盯著這份無知,悄然潛入。
他們披著 “交友” 的外衣靠近孩子:
“哥哥教你怎么區分喜歡和愛呀”。
“這是大人之間的小知識,爸媽可能不好意思講”。
那些你羞于啟齒的“性知識”,正被壞人扭曲成了陷阱。
3、網絡的“虛擬信任”
神經科學發現:
未成年人對 “屏幕里的友好” 警惕性會降低70%,對 “線下危險” 的判斷力要到20歲以上才逐漸成熟。
但屏幕后藏著的偽裝,從來不會等待孩子長大。
網絡上,18歲的學長,可能是48歲前科人員用變聲器假扮的。
而健碩的“體能老師”,可能專在家長群里篩選目標。
“送游戲皮膚”的網友,背后可能是收集電話信息的專業機構。
網絡上的各種危險,常披著 “友好”外衣出現,連成年人都防不勝防,更何況是孩子。
教給孩子的3個常識
我們總擔心孩子“學壞”,卻忘了,其實我們需要早一步教會他們識別那些被偽裝的糖衣炮彈。
在暑假期間,正好可以教給孩子。
1、不說“別上網”,而是“這樣上網”
首先,讓孩子盡量不要加陌生人的微信。
平時呢,可以經常和孩子聊聊,最近在網上認識的新朋友。
提前教孩子識別 “情感操控話術”。
比如:“你爸媽根本不懂你”;“只有我真心對你好”。
這些話聽著暖心,實則是在離間親子關系。
2、性教育不要“等學校教”
從孩子6歲起就要耐心地講透:
當別人想親吻你的嘴唇,擁抱時故意蹭到隱私部位,或者讓你脫衣服給他看,哪怕對方說“這是我們的小秘密”。
也一定要馬上拒絕,并告訴爸媽。
更要讓孩子知道法律的底線:
“只要和 14 歲以下的孩子發生關系,不管自愿與否,都是犯罪。”
3、做孩子的“情緒外掛”
給青春期孩子最好的愛,不僅僅是物質的滿足,更是他們的需求能被尊重,情感被看見,糟糕也能被接納。
當孩子心里篤定:
不管我說什么,爸媽都愿意聽我分享。不管我闖了多大禍、遇了多大困難,父母永遠都會站在我這一邊。
那么請相信,再狡猾的陷阱,也鉆不進這份家庭的守護。
被這一份愛和看見托著長大的孩子,心里有秤,眼里有光,往前闖蕩的時候,也會自帶對抗暗箭的勇氣。
“重啟青少年學習動力訓練營”
第14班火熱報名中…
可以添加小青老師咨詢, 我們會第一時間為您答疑解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