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5年第12屆世界運動會(簡稱:成都世運會)的臨近,成都街頭巷尾的世運氛圍越來越濃,全民健身熱潮涌動。其中,軟式曲棍球作為成都世運會賽事項目之一,其比賽場設在了香城體育中心的籃球館內。
“軟式曲棍球與步打球在玩法上有著諸多相似之處,被視為步打球的現代版。”成都市曲棍球協會常務副會長王振芳表示,本次成都世運會期間,“步打球”將以非遺展演的形式,在軟式曲棍球賽場外設置展區,“展出超10類步打球相關非遺衍生品。讓‘成都造’亮相國際舞臺。”
▲王振芳
傳承:
一根“竹竿”的復興之路
近日,在成都市金堂縣五鳳古鎮的非遺步打球基地,6名球員分成兩隊,身著紅色、藍色唐裝球衣。大家手持裹以彩色布條的竹藤編織月仗,在場地內追逐一支竹編彩球。而后,揮桿、擊球、射門……一場延續千年的競技體育活動因為傳承又“活”了起來。
“這是一項承載著歷史記憶與禮儀文化的傳統運動。”王振芳介紹,步打球是由馬球演變而來,盛行于唐宋時期,因以步代馬、以仗擊球,故稱步打。“2024年,‘步打球’這項傳統體育活動被列入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步打球比賽現場
作為非遺步打球代表性傳承人,王振芳回憶,2017年,她在推廣體育項目賦能鄉村兒童發展時,接觸到軟式曲棍球,“那時候這項運動很小眾,也剛進入國內,所以它的球桿很貴,我們每次訓練用的球桿都是借來的。”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將球桿帶回家,其父親了解后說,“這球桿像你爺爺當時在家里打的馬球球桿。”父親無意間的一句話,王振芳放在心上,并開始查閱大量資料、咨詢相關專家尋求佐證。
▲步打球比賽現場
在與成都本土民俗體育文化專家和南京大學歷史系相關人員,共同撰寫步打球在歷史發展中具體作用的調研報告時,王振芳敏銳地察覺到:軟式曲棍球與步打球在形態特征、運動規則及文化內涵上均呈現出高度相似性。深入研究其發展脈絡與演變規律,對推動全民健身多元化發展、豐富競技體育項目體系等具有重要價值。為此,王振芳等人提出建議:應按照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標準,系統挖掘整理“步打球”項目資源,建立完善的傳承保護機制。
▲步打球比賽現場
這項傳承千年的運動,因一根“竹竿”(球桿)的復興而再度進入大眾視野。“步打球連接著古今,傳承著文化。”王振芳表示,步打球傳承的是一種文化自信與包容精神,“成都世運會期間,步打球將以非遺展演的形式,在賽場外進行展出。這不僅僅是一次展出,更是一次與世界對話的最佳機遇。”
“出海”:
讓“成都造”走向國際
“原來的球桿是以木材為主進行制作。這項運動傳至四川后,四川人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的竹子替代,球頭用本地特有的藤彎曲制成。”王振芳介紹,如今,新的步打球項目中的相關運動器材,匯集了四川竹杖、藤編、蜀錦、漆器、竹雕等多種四川非遺代表性項目。
▲步打球
談及本次成都世運會期間將展出的展品,王振芳表示,不同于傳統體育展演,步打球此次亮相可謂用心頗多。現場將搭建微縮復原場景,融合唐代文化審美,設有球門體驗區。“展品包括球桿、球、服裝、香囊、簪花、茶飲等多種與步打球相關的非遺衍生品,預計展品超過10種。”
▲步打球球桿上的吊墜
“在球衣設計方面,我們融入了很多成都元素。”王振芳介紹,服飾元素涵蓋大熊貓、竹子、芙蓉花等,不僅在色彩與圖案上融入濃郁的“巴蜀味道”,也展現了成都作為東道主的文化自信與熱情好客。
此外,球桿方面也有專門定制——從材質(竹藤+蜀錦+漆珠)到裝飾(香囊+漆器+絲帶),每一件都體現出“體育+美學+非遺”的復合內涵。而在球體設計上,新增采用竹編工藝制成的五彩星形球,更耐用、便攜、易推廣。
“目前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在成都世運會上完成一次完美亮相。”王振芳語氣堅定地說。2024年7月,非遺步打球已首次實現“出海”——由成都文理學院帶隊,赴日本開展交流與展示,收獲良好反響。
而王振芳團隊也在加緊推進球桿標準化、比賽規則編撰、地板器材研發等工作,“希望在未來真正推動步打球走向國際賽場,讓‘成都造’成為一項全球認可的運動。”
紅星新聞記者 趙雨欣 攝影記者 王勤
編輯 成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