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A股三大指數集體收漲,滬指在銀行與地產板塊的強勁推動下重返3500點關口。上證指數上漲0.48%,盤中一度沖高至3526.59點,刷新年內峰值;兩市成交額達14942億元,較前一交易日小幅縮量110億元。超2900只個股上漲,主力資金雖凈流出192億元,但小單資金逆勢凈流入256億元,顯示散戶參與熱情高漲。
銀行股創歷史新高,低估值資產成避風港
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四大行股價全線刷新歷史紀錄,其中工商銀行單日大漲2.93%,民生銀行漲幅超5%。今年以來,銀行板塊以18.38%的漲幅領跑申萬一級行業,超額收益超越大盤14個百分點,中證銀行指數累計漲幅高達60.79%,甚至跑贏同期黃金與納斯達克100指數。
事實上,這并非A股獨有的現象,全球銀行股都在創新高。2024年至今,全球、美國、歐洲、日本、中國、中國香港銀行指數分別上漲52%、49%、65%、53%、59%、88%,當前均已逼近或超過2010年以來新高,且相對于大盤指數均跑出超額收益。
有分析指出,這一現象的背后首先是全球宏觀環境的共性。隨著全球經濟步入低增長時代、政策和地緣不確定性加劇,銀行作為盈利穩定、分紅可持續的“確定性資產”獲得價值重估。此外,由于2022年以來全球主要國家進入加息周期,疊加特別的業務模式和股東回報形式,海外銀行兼具高股東回報和成長性。
低利率環境下的“資產荒”推動資金涌向高股息資產。渣打銀行策略師王昕杰指出,銀行股兼具分紅確定性與防御屬性,成為配置型資金的“壓艙石”。不過,隨著中證銀行指數逼近2007年歷史高點,部分投資者開始警惕估值高位風險。
政策預期點燃地產鏈,保障房建設激活板塊
房地產板塊午后爆發,單日漲幅高達3.21%,成為最大亮點。渝開發斬獲4連板,華夏幸福、深深房A等十余只個股漲停,新城控股、榮盛發展跟漲超5%。政策利好成為核心催化劑——中央財經委員會強調“推動保障性住房建設”,疊加暑期購房旺季預期,市場對地產鏈風險偏好顯著提升。
更深層動力來自城鎮化新政。國家發改委近期提出以超長期特別國債等資金支持存量房回收,擴大農業轉移人口保障性住房供給。住建部調研組亦赴廣東、浙江督導“穩定預期、激活需求”,釋放政策托底信號。在地方隱性債務化解推進及6月CPI同比轉正背景下,地產板塊的“困境反轉”邏輯獲資金認可,單日主力資金凈流入15.3億元。
機構預判后市:科技與周期或輪動
隨著滬指成功站上3500點,市場目光轉向后市走向。各大券商機構普遍認為,業績確定性將成為下一階段的核心關注點,而科技與周期板塊有望呈現輪動格局。
東吳證券分析指出,當前市場的上行主要依賴銀行、基建等權重股的支撐,科技與券商等更具進攻性的板塊表現相對滯后。該機構提醒,若市場成交量無法溫和放大至1.6萬億元以上,指數在3500點上方持續站穩將面臨挑戰。與此同時,銀華基金也表達了類似關切,認為臨近中報密集披露期,那些基本面改善幅度有限或不及預期的行業可能面臨壓力,資金將進一步向業績增長確定性高的領域聚焦。
在結構性機會的把握上,長城證券提出了“雙輪驅動”的展望。該機構認為,由“反內卷”政策驅動的基本面改善型周期股,與受益于產業趨勢的科技成長股,將共同構成后市的主要脈絡。具體來看,光伏玻璃等部分前期承壓板塊已顯現觸底跡象,而固態電池、創新藥等正處于產業技術轉折點的領域同樣蘊含機遇。太平洋證券則補充稱,考慮到累積漲幅和宏觀變量的影響,短期市場可能呈現“進二退一”的震蕩上行態勢,人民幣匯率波動以及外部貿易環境的變化是需要密切跟蹤的關鍵變量。
行業配置層面,除了前述的周期與科技主線,智慧物流和證券業的修復潛力也受到機構關注。東吳證券在另一份報告中強調,人工智能正持續驅動無人叉車技術升級(目前滲透率僅1.66%),杭叉集團、安徽合力等龍頭企業正加速布局全鏈路智能物流解決方案,該領域增長空間廣闊。民生證券則對券商板塊表示樂觀,預計受益于市場活躍度提升及投資環境改善,券商二季度自營業務收入同比增幅有望達到30%,同時隨著IPO審核重啟步入常態化,投行業務也將重回增長通道,為板塊提供修復動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