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版權歸《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所有,轉載時請注明出處。
☆征稿選題: 南京大屠殺、日本侵華、抗日戰爭、近現代中日關系問題、“慰安婦”問題、和平學等研究領域,均為本刊刊載范疇。尤其歡迎南京大屠殺研究佳作,將優先刊用。
☆來稿字數一般不少于1萬字,并附有中文摘要(300字以內)、關鍵詞(3-5個)。
☆來稿請注明作者簡介(姓名、工作單位、職稱或職務等)、研究項目名稱及編號、通信地址、郵編、電話、電子郵箱等。
(本刊唯一投稿方式)
電 話:025-86898667
地 址:南京市水西門大街418號
郵政編碼:210017
《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
2025年第2期目錄
南京大屠殺研究
“百人斬競賽”的報道與真相
[日]渡邊久志
蘆 鵬 譯
戰爭與反思:基于上丸洋一《南京事件與新聞報道》的思考
楊雅麗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全面抗戰時期江南民眾的“日常反抗”與中共抗日武裝的發展
——以上海奉賢地區田賦征收為中心的考察
桂 強
抗日戰史的微觀書寫
——以桂南會戰中國民黨軍的步炮協同作戰為例
鄢海亮
二戰時期日本文部省的校園思想統制政策
王美平
顧斯卿
從《盛京時報》所載“旅行日記”看滿鐵附屬地學校的赴日修學旅行
孟愛云
日本海軍在侵華戰爭中的體制轉型(1938—1939)
黃博文
經費、說帖、行程:南京國民政府對國聯調查團成行問題的因應
宋書強
最后的申訴:中國在國聯對日本侵華暴行的控訴(1937—1939)
屈勝飛
黃 琴
艱難的抉擇:英國對汪偽集團態度的變化(1938—1941)
辜 雅
李肇元
抗戰后期中英關于新疆至印度陸路交通之交涉
王 釗
“百人斬競賽”的報道與真相
內容摘要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初期,1937年11月至1938年1月間,《大阪每日新聞》《東京日日新聞》等日本報刊報道了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兩名日軍軍官進行“百人斬競賽”的消息。他們在從無錫向南京進犯途中打賭,最先殺滿100人者優勝。此后,中、美等國媒體也對日本報刊的相關報道進行了轉載和分析,揭露了所謂的“百人斬競賽”就是大量屠殺中國俘虜及平民的罪惡行徑。日本戰敗后,“百人斬競賽”的報道成為日軍南京大屠殺罪行的證據,向井和野田作為戰犯被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判處死刑。20世紀70年代,日本《朝日新聞》記者本多勝一在《中國之旅》系列采訪報道中介紹了南京大屠殺及“百人斬競賽”,招致否定派的批判,他們妄圖否定歷史事實,引發了2006年“百人斬”訴訟案,最終以本多勝一勝訴告終。
關鍵詞“百人斬競賽” 野田毅 向井敏明 《密勒氏評論報》
作 者[日]渡邊久志 日本戰爭責任資料中心會員;翻譯 蘆鵬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員
戰爭與反思:基于上丸洋一《南京事件與新聞報道》的思考
內容摘要上丸洋一在其新作《南京事件與新聞報道》中指出,日本隨軍記者在南京大屠殺期間,因戰時新聞統制及“忠君愛國”的意識形態規訓,背離媒體客觀公正原則,淪為軍國主義的宣傳工具,通過虛假宣傳報道掩蓋日軍暴行,以粉飾“太平”。這種戰時體制下的新聞宣傳思維至今仍在日本延續。目前,日本社會對于“南京事件”的認識存在明顯分歧,受保守思潮的影響,部分媒體通過淡化加害事實、模糊責任主體推行歷史修正主義,導致民眾難以接受日本真實的侵略歷史,逃避戰爭責任。為不重蹈覆轍,記者等媒體人唯有在憲法賦予的自由空間內,堅持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和公正性,才能推動日本社會正視戰爭罪責,打破“天皇無罪—國民無辜”的“無責任體制”,為東亞地區的和平與和解奠定認知基礎。
關鍵詞戰爭責任 上丸洋一 日本隨軍記者 “南京事件” 戰時報道
作 者楊雅麗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日本愛知大學中國研究科博士研究生
全面抗戰時期江南民眾的“日常反抗”與中共抗日武裝的發展
——以上海奉賢地區田賦征收為中心的考察
內容摘要全面抗戰爆發后,日偽統治下江南地區田賦負擔不斷加重,而當地“棉七稻三”的農作物種植結構下米糧產量本就不足,使廣大農民越來越不滿日偽的田賦催征,連帶責任與催繳壓力的增大也引起崔征吏的不滿。農民和催征吏采取各種方式進行反抗,如請愿要求減免賦稅、拖欠、辭去崔征吏一職等。二者的反抗方式雖略有不同,但大都相對溫和。然而,大多數情況下這種相對溫和的“日常反抗”并不會成功。“日常反抗”教育和鍛煉了民眾,為中共引導和發動民眾起來反抗日偽壓迫提供了契機,一部分民眾直接從“日常反抗”轉向投身中共領導下的武裝反抗;另一部分民眾出于風險的考慮,暗中支持維護他們利益的中共游擊隊,從而促進了中共抗日武裝的發展和不斷壯大。
關鍵詞全面抗戰 江南 “日常反抗” 中共抗日武裝
作 者桂強 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抗日戰史的微觀書寫
——以桂南會戰中國民黨軍的步炮協同作戰為例
內容摘要桂南會戰是抗戰相持階段中日雙方進行的一場會戰,先行研究多游離于會戰本身,輕描淡寫、語焉不詳,使得與戰事直接相關的史實模糊不清。從步炮協同戰術視角檢視國民黨軍在這場會戰中的表現可以發現,會戰初期步兵與炮兵配合失當的問題較為突出,導致部隊的攻擊遭受頓挫。鑒于此,國民黨軍從步炮雙方協同的具體動作等方面進行改良,取得不錯的成效,并促成昆侖關戰役的取勝。但是,由于缺乏系統的訓練,局部改進措施并未徹底解決步炮兩者間的協作問題,戰場局勢也沒有因此發生根本改變。盡管雙方在后期的合作仍問題迭出,卻為軍隊革新戰術提供了經驗,推動了軍事教育與訓練的變革。桂南會戰中步兵與炮兵的協作樣態,既生動再現了國民黨軍兵種間的互動關系,也是軍事將領戰術運用能力的真實寫照,同時亦為抗日戰史的研究提供了微觀層面的范例。
關鍵詞桂南會戰 國民黨軍 步炮協同 教育訓練
作 者鄢海亮 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研究員
二戰時期日本文部省的校園思想統制政策
內容摘要20世紀20年代末,日本文部省為防范馬克思主義滲透進校園,開始設置學生部、學生主事等專職部門與人員從事校園思想統制工作,實施指導教官與特別講義制,設置國民精神文化研究所調查研究思想問題。九一八事變后,文部省為配合法西斯化運動,將統制范圍擴大到自由主義,確立了以闡發“日本國體”與“日本精神”清理外來思想的統制模式,并貫徹“天皇主權說”,設置教學改革評議會商討改革事宜。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后,日本政府將文部省的思想統制模式擴展至全民。為應對勞力與軍力不足,文部省強調“學行一體”,建立學校修煉組織、教學煉成所,動員學生參加勞動生產與軍事訓練。文部省的校園思想統制政策對日本構建總體戰體制,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國體 日本文部省 馬克思主義 自由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 思想統制
作 者 王美平 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暨歷史學院教授;顧斯卿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研究生
從《盛京時報》所載“旅行日記”看滿鐵附屬地學校的赴日修學旅行
內容摘要修學旅行是起源于日本且具有鍛煉身體、培育精神和增廣見聞效果的校外教育活動,其在滿鐵附屬地學校的推行雖仍以此為導向,但就其本質而言,卻成為滿鐵在附屬地實施殖民統治的重要手段。由日本人創辦作為文化侵略輿論工具的《盛京時報》刊載了滿鐵附屬地不同學校的赴日修學旅行日記,其獨特視角下的日記內容和書寫方式為進一步認識日本在滿鐵附屬地實施殖民教育提供了新史料實證。從該報所載“旅行日記”來看,赴日修學旅行活動形式多樣,主要包括以灌輸“日滿一體”思想為目的的交歡會與博覽會參觀、以培養“親日情感”為目的的學校及各類產業設施考察和以增強“殖民國認同”為目的的名勝古跡與神宮神社游覽參拜三種類型。滿鐵附屬地學校和日本相關機構對修學旅行形式和內容的控制、《盛京時報》有選擇的刊登游記內容,均反映出滿鐵強化殖民國文化認同、削弱中國學生國家意識的殖民教育實質。
關鍵詞盛京時報 旅行日記 滿鐵附屬地 修學旅行 殖民教育
作 者孟愛云 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日本海軍在侵華戰爭中的體制轉型(1938—1939)
內容摘要1938年底,日本海軍停止全面侵華攻勢,轉入對華持久作戰態勢,而很快面臨無法兼顧全面侵華戰爭與對美備戰的困境。為維持對侵華勢力范圍的控制,日本海軍保留了規模龐大的侵華部隊,不僅繼續消耗著日本的戰爭潛力,更嚴重削弱了日本海軍的對美作戰能力。對此,日本海軍決定轉變侵華戰略,并推動戰時體制轉型。一方面,通過改編侵華部隊,日本海軍不再計劃繼續發動大規模侵華攻勢,轉而將侵華戰場視為對美作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日本海軍通過戰時體制轉型集中軍事資源加速對美備戰,并在部分領域內形成了對美作戰優勢。最終,在戰時體制轉型的推動下,日本海軍轉而采取對美強硬戰略,不可避免地走上了通往太平洋戰爭的道路。
關鍵詞日本海軍 戰時體制轉型 日本海軍航空兵 軍備動員 對美戰備
作 者黃博文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
經費、說帖、行程:南京國民政府對國聯調查團成行問題的因應
內容摘要九一八事變后,為調解中日沖突,國聯決定成立調查團前往中國東北實地調查。南京國民政府鑒于東北局勢的緊迫性,對調查團的成行問題給予高度關注,承擔了調查團經費的一半,提供了隨行的參考資料,并推動其選擇經由西伯利亞鐵路的路線,以期調查團能迅速抵達東北開展工作。然而,國聯調查團不僅在組建上靡費時日,而且最終選擇了經美國、日本再至中國的海路方案,未能有效遏制日本在東北的進一步侵略。從南京國民政府對調查團成行問題的因應活動可以看出,國聯調查團自成立之初,其職責履行與效能發揮便受到制約。而南京國民政府依賴國聯的外交策略,也為羸弱的國家實力、動蕩的國內局勢以及復雜的派系斗爭所羈絆。
關鍵詞九一八事變 國聯調查團 南京國民政府
作 者宋書強 中國藥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最后的申訴:中國在國聯對日本侵華暴行的控訴(1937—1939)
內容摘要全面抗戰爆發后,為爭取國際輿論的同情和支持,推動國聯采取實質性措施援華制日,中國通過其代表在國聯大會和理事會上發表演說,以及遞交照會等,屢次向國聯控訴日本侵華暴行。中國控訴日本違反《九國公約》《非戰公約》等國際條約義務,大規模軍事進攻和扶植傀儡政權,無差別轟炸不設防城鎮,濫殺無辜,肆意破壞文化教育機構,非法封鎖中國海岸和屠殺中國漁民,濫施毒氣等。中國控訴之結果雖未能使國聯采取集體行動制裁日本,但國聯歷次通過之決議,認定日本的侵略性質,譴責日本侵華暴行,鼓勵單個國家逐漸援華制日,且為二戰后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日本侵華罪行提供了重要的證據來源。
關鍵詞抗日戰爭 國際聯盟 日軍暴行 國民政府
作 者屈勝飛 浙江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 黃琴 浙江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艱難的抉擇:
英國對汪偽集團態度的變化(1938—1941)
內容摘要1938 年 12月18日,汪精衛一行離渝赴昆,次日出逃 往 越南河內, 并 于12月29日發表震驚中外的“艷電”。英國對于汪精衛等人的行蹤予以了高度關注。事件發生之初,英國公開譴責汪精衛的投降行為。但隨著日本對英國的不斷施壓,尤其是歐戰爆發后英國壓力陡增,加之汪精衛集團積極尋求英國的接納,使英國的態度變得猶豫,在多個場合出現相互矛盾的表態。汪偽政府成立前后,英國的政策逐漸從“絕不承認”向“不公開承認,事實上接觸”轉變。然而,隨著德意日同盟的逐漸形成,在德意兩國宣布承認汪偽政府后,英國不再擁有騎墻的空間,唯有通過抗日來維護其遠東利益,這一曲折的歷程深刻反映出此時英國在遠東的艱難處境。
關鍵詞抗戰時期 汪偽集團 中英關系 英日關系
作 者辜雅 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講師; 李肇元 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科研助理
抗戰后期中英關于新疆至印度陸路交通之交涉
內容摘要抗戰期間,中國的國際運輸通道相繼被日本封鎖。為破此局,國民政府于1942年向英國提議開辟新疆至印度的陸路交通線。中英均有開通此線的意愿,國民政府希望借此獲取抗戰物資,并加強對新疆的控制;英方則希望通過此舉改善與國民政府及新疆省政府的關系,恢復英印與新疆的貿易往來,維護其在新疆的利益。然而因印度一側施工難度大、成本過高導致筑路事宜作罷。但中英就開通列城驛運線達成一致,該線是全面抗戰后期新疆唯一開通運作的對外物資運輸通道。在開展驛運貿易的過程中,中國與英印產生矛盾,最終在抗戰結束前只運輸了兩批物資。中英雙方希望通過新印陸路交通而實現的意圖均未完全達成。
關鍵詞全面抗戰后期 陸路交通 新印公路 列城驛運線
作 者王釗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來 源:《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雜志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