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初歇,浙南山區的梯田蒸騰著濕熱的水汽。來自上海海洋大學參加暑期社會實踐的任美心同學正深陷泥濘,手中的秧苗歪斜倒下。不遠處,年過半百的陳阿婆俯身示范:“五指握根,直插三寸深。”當任美心終于插穩第一株秧苗時,汗水已浸透衣背。“插秧不是體力活,是門學問。”她在實踐日記里寫道,“而更大的學問,是如何守住這門千年農業文化遺產。”
2025年的這個暑假,由40名“05后”大學生組成的“稻漁興農·青年賦能鄉村振興行動”社會實踐團隊分成三組奔赴浙閩皖地區,在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稻魚共生”系統核心區的浙江青田等地,展開了一場田野調查。
參加此次社會實踐的學生大多是來自上海海洋大學元鼎卓越農林創新班的本科生,該創新班從全校選拔“生源”并于2025年首屆開班,通過“課程學習+專業實踐+產業實戰”的農學交替培養模式培養知農愛農興農的新型人才。
實踐團隊成員在浙江青田體驗插秧技術。本文圖片均為 上海海洋大學 供圖
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傳承已有千年,2005年6月,它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也是中國首個乃至全球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
在浙江青田縣方山鄉,烈日將稻田烤得滾燙。歸國華僑周大伯撩起汗濕的衣襟擦拭臉上的泥點說道:“村里種田的只剩我們這些老骨頭。”
青田縣也是我國遠近聞名的僑鄉,近年來,不少華僑華人回鄉創業、生活。事實上,這個“華僑之鄉”有大量的人口遠赴海外工作定居,從事稻魚農業生產者的平均年齡已近花甲之年。
實踐團隊成員在養殖基地了解稻蟹共生養殖模式。
相似的困境在福建光澤縣演變為“數字鴻溝”,當學生們架起無人機準備航拍時,信號卻因5G基站覆蓋率不足導致間歇性中斷。“七成農戶卡在‘不會用’。”團隊成員鄭嘉瀅指著調研數據說道,60%的老人認為無人機、智能監測系統、數字化系統等設備的維護太麻煩,大多數的個體經營農戶因前期投入太高而放棄數字化。
實踐團隊成員在安徽宣城學習投料無人機使用。
另一邊,安徽宣城的智慧農田則帶來了新的啟示。洪林鎮的稻漁基地里,無人機頂著八級大風精準投餌,傳感器實時傳回水體數據。“科技不是用來消滅傳統農業,而是讓農業變得更‘聰明’的工具。”帶隊教師張冬冬指著田邊里的小龍蝦說道。在當地農戶展示的智慧監測系統上,蟲害預警、水質監測一目了然。六年來,上海海洋大學在宣城孵化的智能系統使畝均效益提升3000元,人工成本降低了30%,這里更成為亞合資金項目“瀾湄稻漁種養技術合作及人才培養”項目的科研和示范基地,把稻漁綜合種養這項農業文化遺產輸出至柬埔寨等國家。
“山區數字化不是把城市技術搬來,而是讓技術學會‘爬山’。”團隊成員林志航在調研筆記里畫上重點。帶著這份經驗,學生們馬不停蹄地返回學校開始撰寫調研報告并嘗試改進智能系統,他們計劃通過輕量化物聯設計方言語音操作系統,讓陳阿婆們對著手機喊話即可啟動設備,建議在福建光澤縣8個村莊部署低功耗物聯網基站,將山間的信號覆蓋率提升至85%。
“我們在調研中還看到,青田華僑林國平為傳承稻魚共生這項農業非遺放棄海外事業歸國堅守,退役軍人張偉在宣城創立了家庭農場帶動整個村子的農業升級,光澤農業合作社負責人周建仁通過物聯網認養綠色農產品模式,帶動8個村集體年銷售額破500萬元。坐在教室里碰到的都是問題,下去調研看到的全是辦法,真是高手在民間。”團隊項目負責人賈惠遠在調研報告里寫道。
項目指導教師、水產與生命學院李嘉堯副教授介紹,上海海洋大學依托農業農村部稻漁綜合種養生態重點實驗室為地區提供智能監測、生態評估等核心技術。“學校鼓勵同學們帶著這些技術以創新視角深入田間,通過實地調研發現傳統技術流失與數字化短板,結合自身所學探索‘數字稻漁’等方案,為鄉村振興注入創新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