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走進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大北溝鎮白沙梁村的黑平菇種植大棚,濃郁菌香撲面而來,一排排菌棒上圓潤厚實的黑平菇簇擁生長。村民們穿梭其間,熟練采收成熟菌菇,豐收的喜悅溢于言表。
這果實累累的背后是黨建引領下的創新實踐與資源整合。村黨支部書記尹樹林撫摸著菌棒感慨:“這‘小傘’撐開了好日子!”
2023年,依托縣民委與鄉村振興局專項資金,白沙梁村建成25棟全鋼架日光溫室大棚,以“政府投資建設、農戶租賃經營”模式,當年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20萬元。次年,60萬元“少數民族發展任務”資金注入,蘑菇大棚配套恒溫庫項目落成,設施升級讓租金收益再提20%,為黑平菇規模化種植筑牢根基。
白沙梁村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從選種育苗到包裝銷售,合作社全程統一管理,將分散農戶擰成“一股繩”,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發展共同體。并請專業技術團隊常駐大棚,從菌種選育、菌棒配比到溫濕度調控,每個環節都制定標準化流程。培育出的黑平菇口感鮮美、營養豐富,一經上市便供不應求。種植旺季,55名村民在大棚務工。村民李海燕邊采收邊算著賬:“在家門口干活,一天能掙150元,接送孩子、照顧老人都不耽誤,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白沙梁村的蝶變,正是多倫縣黨建賦能鄉村振興的縮影。近年來,該縣堅持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加強基層黨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開展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孵化中心和黨員中心戶孵化中心的“雙孵化”行動,孵化出了黨支部領辦合作社17家,實現鄉村產業和人才同步振興。正如多倫縣委組織部副部長高月林所言,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帶活村集體經濟。
如今,黑平菇種植已在多倫縣形成規模效應,共有5個村種植面積達436.8畝,配套350座大棚。全縣更是依托黨組織引領,實施蔬菜種植、生態畜牧業等126個村集體經濟產業項目。2024年,全縣65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益達1700余萬元,實現集體經濟與農民群眾“雙增收”。(記者 巴依斯古楞 張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