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冷知識——
人不能同時拉屎和拉尿
尿道和肛門
只能開一個窗口對外服務
擰開了“水龍頭”
“菊花”就會自動收緊
(不信你回想一下)
不過
對于深圳一位5歲的小男孩來說
卻不是如此
拉尿和拉屎
都用小雞雞
上天在孩子身上開了一個玩笑
他的父母卻欲哭無淚
“你孩子沒有肛門”
爸爸蒙了
2020年5月中旬的一天,阿斌(化名)全家等來了開盲盒的時刻。
苦熬了36周,妻子肚子里的雙胞胎終于臨產:是一對男孩!哥哥4.1斤,弟弟3.1斤。
兩兄弟還沒足月,一出生就得馬上住進保溫箱,爸媽都沒來得及看上一眼。
弟弟沐沐更是直接被轉走,通過120送去了附近的兒童醫院。
兩三天后,兒童醫院NICU(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的醫生把阿斌喊過去,一句話把他嚇蒙了。
“孩子有很多問題。”
- 右邊少了一個腎
- 尿道下裂(尿道口不在龜頭正前方,長在了龜頭下面)
- “海綿心”(心肌致密不全,本該越長越緊密的心臟肌肉,還是像“海綿”一樣疏松)
阿斌聽著這堆天書一樣的術語,頭腦嗡嗡的。
最扎心的一條是:孩子沒有肛門(先天性肛門閉鎖)。
如果是徹底的閉鎖,孩子必須在出生2-3天內接受手術,否則會被大便“憋死”。
所幸的是,上帝為沐沐關了一扇門,還給他留了一扇窗:大腸連到了尿道上(叫直腸尿道瘺)。這意味著,糞便可以從小雞雞排出,孩子暫無生命之憂。
家里實在拿不出錢,阿斌決定先不治了,“先抱回去,看看養不養得大吧”。
就這樣,孩子用小雞雞拉屎,一直拉到了接近5歲。
家有“無肛”兒:
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
你也許覺得不可思議,用小雞雞拉屎到5歲,這是怎么做到的?
問了孩子爸爸和醫生,原來沒有想象中的難。
- 一來,小孩子的尿道很短,糞便要穿越這道“火線”并不用太長時間。
- 二來,尿道里有尿液,可以把便便泡軟,糞便更多是以“稀松”的模樣出現在大家面前。
而且,沐沐先天的尿道下裂此時成了優勢——尿尿的出口長在了龜頭下面,也比普通孩子“咧開”得更大,臭臭在最后時刻不會被“卡脖子”。
小沐沐就這樣在爸爸的悉心照顧下,一天天長大。
爸爸阿斌原本在深圳打工,在妹夫開的手機店里賣賣電話卡、流量套餐,后來生意越來越差,他就兼職跑外賣。
雙胞胎兒子的出生,讓他不得不中斷近10年的深漂日子,回到潮汕老家照顧3個孩子。
這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七口之家,一言難盡。
16歲那年,阿斌讀初三,朋友騎摩托車載著他出去“浪”,車速太快,“砰”的一聲摔倒在地,阿斌摔成了腦出血,爬起來在路邊走來走去,腦子卻“斷了片”。
家中唯一的兒子,還沒出社會就摔傷腦袋……阿斌記得,自那之后,媽媽就性情大變,整天自言自語,見誰罵誰,對著花草樹木也能念上半天。
年過三十之后,阿斌經親戚介紹結了婚,可妻子后來也慢慢出現了精神上的問題。
婆媳雙雙得病,家里就沒人幫照顧……阿斌只好又當爹又當媽,回村照顧3個孩子的吃喝拉撒,種菜、做飯,小沐沐要用小雞雞拉屎,每次量少,但次數多,每天光換尿片就比別的孩子頻繁……
60多歲的老父親成了收入的“頂梁柱”,在村里四處做零工,幫人建房子,一個月勉強掙兩三千塊錢。
日子縫縫補補,勉強能過,但小沐沐的先天性疾病“懸而未決”,成了一家人的心頭大石。
肛門閉鎖算是一種先天畸形,發病率為1/1500~1/5000,治療起來不算特別難,一般3次手術就能解決。
比疾病更可怕的,是“人心”。
在農村,自古有一句咒語——“生孩子沒屁眼”,把自然、隨機發生的生理缺陷,惡毒地指向別人做了“缺德事”。
所以,患兒家長往往很忌諱這個病,怕被別人知道,有的媽媽要等孩子做完手術才敢回娘家。
一位同樣是家有“無肛”兒的潮汕爸爸說過,這個病外科手術可以解決,就是“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
▲“無肛”兒的家長發文吐槽
也許是怕孩子被人說閑話,阿斌一直沒送最小的沐沐去幼兒園。
隨著孩子離上小學的年齡越來越近,解決這個問題越來越迫在眉睫。
“4歲多才來治療,很少見”
2024年10月在診室第一次見到沐沐,深圳市兒童醫院胃腸外科主任醫師毛建雄有點驚訝。
這名小兒外科醫生從2019年起“主攻”小兒肛門閉鎖,經手的手術三四百例,孩子來自全國各地,大部分人開始第一次手術是在出生7天內。
像沐沐這樣,“4歲多了才來,很少見。”
肛門閉鎖手術
一般是“三部曲”
1
先是造瘺
在肚皮上開一個口子(專業上叫瘺),把大腸接過去,造一個“臨時肛門”,肚子上掛一個糞袋,解燃眉之急。
像完全閉鎖的新生兒,便便沒有別的出口,一出生就得緊急造瘺“接糞袋”。
2
然后造肛
“無肛”兒只是沒有“出口”,但控制肛門的肌肉“開關”——括約肌是存在的。醫生要做的就是打通括約肌,人工開辟出一條“隧道”。
這里有個關鍵,醫生必須借助電刺激儀,用“電筆”上的微電流刺激括約肌,哪里收縮得最厲害,就在哪里開洞,這個“C位”偏1毫米,都可能造成寶寶以后的肛門“收縮不力”,出現大便失禁。
3
最后關瘺
這一步最簡單,把肚皮上的“臨時開口”關掉。大腸正式通過肛門排便。
如果是新生兒,這“三部曲”一般在剛出生、2個月大、4個月大時完成。
沐沐拖到4歲多才來手術,“憋”出了一個問題:腸子漲成球。
沐沐拖到4歲多才來手術,腸子漲成球
雖然“借”了小雞雞做便便出口,但終究是“涓涓細流”,肚子里不可避免地堆積了大量宿便,有一段結腸被撐得漲成了氣球,長達9厘米。
第一次手術時,毛建雄和團隊不得不把這段腸子拖到肚皮外,在腸子上開個洞,抽出一大堆宿便,又黑又臭。
不過孩子大了,“也有大的好處”,腸子變大了,更好分離。大腸被一層腹膜包裹,第二次手術時,醫生得先把它分離出來,才能拖到新造的肛門口。分離的過程必須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可能誤傷膀胱、尿道及周邊的神經,造成尿失禁等后遺癥。
▲毛建雄在手機上為沐沐記錄的“病歷”(部分)
先天性肛門閉鎖的孩子,往往是“多病纏身”、多發畸形,有人多了一個腎(重復腎),有人少了一個腎(孤立腎),有人心臟破了個洞(房、室間隔缺損),有人多指……這些畸形往往“隱藏”較深,在產檢時難以發現。
對很多孩子來說,開通了肛門只是起點,之后還有一場或多場大大小小的手術等著他們。
祝愿沐沐健康長大!
深圳大件事(nandusz)、N視頻報道
來源:深圳兒童醫院、深圳衛健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