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嘗嘗,哪種蘆粟更甜?”近日,在崇明區豎新鎮悅寵·空間,以“鄉村振興齊獻策 共繪瀛洲新畫卷”為主題的“十五五”規劃人民建議征集市民圓桌會,從龔劍飛手中的甜蘆粟開啟。“如何讓消費者不嘗也能信任崇明農產品?”這位被稱作“蘆粟阿哥”的種植大戶拋出的問題,點燃了現場討論熱潮。
會上,十余位來自各行各業的市民代表,從不同角度為“崇明鄉村振興”建言獻策,以人民建議“金點子”助力擘畫鄉村振興“新藍圖”。
綠色優質農產品發展如何破壁?
崇明作為上海的“米袋子”“菜籃子”,以全市五分之一的陸域面積,貢獻了三分之一的地產農產品,但仍然面臨不少發展壁壘。來自上海靜捷蔬菜專業合作社的錢鵬強與龔劍飛觀點一致,認為目前有機農產品的認證過程較煩瑣、消費者認可難,高成本低認可的困境一時難以破解。如何讓市民第一時間“從田頭到餐桌”享受綠色優質農產品,他們建議,要進一步推廣生態農業技術,加強認證與溯源體系建設,提升消費者信任度。同時,簡化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流程,降低認證成本,提升市場公信力。另外,還要拓寬市場渠道與消費場景,強化品牌營銷。
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如何培育?
崇明作為上海最大的農村地區,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激發傳統農業“新”活力至關重要。來自豎新鎮農業農村辦的施凱旋提到,傳統農業轉型重點在于破解三個難題:一是破解“誰來種地”“怎么種地”難題;二是破解“如何增效”“怎么增值”難題;三是破解“聯農帶農”“共同富裕”難題。為此,他建議要依靠年輕團隊、智慧農業和產業融合提升效率增值,吸引人才入場,破解“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難題;要發展“農業+”模式整合資源,培育和發展優勢產業,加快農業科技創新,破解“如何增效”“怎么增值”的難題;要強化品牌定位,打造“崇明+”品牌矩陣,優化產業鏈保障增收,破解“聯農帶農”“共同富裕”難題。
鄉村建設如何“破圈”?
農民的宅基地是農村最重要的鄉村文化的承載,是鄉村獨特的文化符號和情感寄托,蘊含著鄉村的歷史記憶、民俗風情和人文精神。來自豎新鎮的管仕忠、三星鎮的趙任妒,從小泯溝聊到宅基地審批,建議在不影響農民居住的前提下,科學合理規劃,加快建立健全規范的宅基地流轉市場和交易平臺,通過多角度、多方式的安置,留住傳統農村,保留鄉村的整體風貌和特色。
鄉村公共服務水平如何提高?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崇明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日益突出。來自村居工作一線的張懿和來自律師行業的楊陳,不約而同地聚焦農村老年人群體。老年人慢性病多,跨鎮域跨區域就醫難度大,醫療資源如何進一步走近老年人,一直是熱門話題。兩位建議人提出,要不斷優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村衛生室的設施配置和人員配置,推廣線上醫療服務,讓市級醫療資源通過多種方式下沉到鄉鎮社區一線,探索更多公益組織開展義診服務等活動,以更多社會化的服務模式參與到鄉村一線的醫療服務工作當中去。
鄉村治理如何賦能?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建設美麗鄉村,關鍵還在“新”。來自崇明區鄉村振興和社區治理學院的黃國欣認為,活用信息技術是治理可持續的關鍵,推行AI生態積分制、搭建智慧管家系統,形成“崇明生態存折”,以智治推動自治,讓老百姓參與基層治理和保護生態可以變現、可以持續,自治才更有動力。
原標題:《一根甜蘆粟撬動鄉村振興新思路?崇明這場圓桌會干貨滿滿》
欄目編輯:顧瑩穎 題圖來源:AI圖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趙菊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