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正是蜜梨采摘季。在香花橋街道康然都市農業園中,一個個蜜梨圓潤飽滿,沉甸甸地掛滿枝頭,散發著令人陶醉的果香。這正是通過香花橋街道牽線搭橋,由上海市農業科學院指導康然都市農業園推廣種植的最新“滬晶18”蜜梨品種,已經進入采收季,喜迎“甜蜜”豐收。
近年來,香花橋街道與市農業科學院深化街院合作,引入推廣農業新品種,盤活了部分經營不善的種植園。康然都市農業園將一處原本經營不善的桃園重新整合承包并對接市農業科學院,建成梨樹展示示范基地,在市農業科學院專家團隊和技術的支持下,從育苗到技術指導,培育出早熟的新品種“滬晶18”蜜梨。該蜜梨畝產1700公斤,以禮盒方式銷售,年銷售額達150萬元,成為具有香花橋街道地域特色的“拳頭”農產品。去年,青暉農業專業合作社引入市農業科學院專家與資源,對112畝土地進行土壤測試與改良,引入了“黑金699”紫玉米和“滬翠甜6號”哈密瓜,其中“黑金699”紫玉米的花青素含量高出普通玉米5倍,堪稱玉米界的“花青素之王”,受到了市場的追捧。青暉農業專業合作社同時利用富農種業資源試種了20多個新品種小番茄,成功遴選出適合該地塊種植的“青霞66”小番茄。青暉農業專業合作社嘗到了與專業院校合作的“甜頭”,將一塊經營不善導致虧本的種植園轉變為街道一處特色農產品種植基地,產品直供商超,扭虧為盈。
為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推動科技成果高效轉化,日前,香花橋街道前往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開展學習交流,進一步落實街院合作機制。下一步,將積極推進市農業科學院香花橋研發基地建設,引入推廣特色花卉、食用菌、抗旱水稻等項目,加強農業科技人才培育,以科技賦能農業農村,把香花橋打造成市農業科學院新品種培育的實驗場、科研成果的轉化地、優質品種的推廣地。
通過科技賦能,轄區現代農業發展未來可期。現有30余家現代農業合作社,種植的“一米”(稻米)、“兩花”(蝴蝶蘭、國蘭)、“四果”(草莓、蜜梨、桔子、沃柑)初具知名度。香花橋街道正積極盤活農業資源,全力構建科技農業項目,引進優質品種,打造自有品牌。涇陽村、朝陽村超2000畝高標準農田已全部完成驗收。東斜村、金米村230余畝高標準菜地預計今年10月底竣工。作為上海唯一以竹為特色的綜合性生態園林,青浦竹博園種植近90種竹類及多種珍貴樹種,正積極打造旅游科普基地。街道還精心發布了農業旅游路線地圖,串聯各農業項目與特色為游客提供清晰的導航指引,進一步激發農業旅游的潛力,帶動農業產業升級,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記者:楊文婷
攝影:融媒體香花橋街道分中心
編輯:沈千慧
責任編輯:孫晨(首席)
終審:潘胡剛
轉載請注明來自“綠色青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