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第一財經消息,國際舞臺上,2025年的盛夏似乎格外喧囂。韓國總統李在明站在風暴中心,一邊是中方發出的訪華邀請,另一邊是特朗普揮舞的“關稅大棒”。就在7月初,這兩件事意外交織,將日韓推向了地緣政治的聚光燈下。李在明剛就任總統一個月,便被迫在盟友與對手間走鋼絲——中國正籌備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而美國則以25%關稅的威脅直指東京和首爾。這種雙重壓力,不僅考驗著李在明的外交智慧,更揭示了全球貿易戰的殘酷邏輯:盟友在利益面前,也可能成為靶子。
回看7月2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韓媒提問,提及中方正就抗戰紀念活動“同各方保持溝通”。盡管毛寧未直接確認李在明是否受邀,但這一表態透露出中方的誠意——中國計劃在2025年隆重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并已通過外交渠道與韓國接觸。對剛上任的李在明而言,這無疑是一份重要邀請。他正忙于組建內閣,卻不得不分心處理大國關系,展現出韓國在東亞棋局中的微妙地位。中國此舉,既是對歷史意義的尊重,也是對區域穩定的善意試探,但李在明能否抽身赴約,還得看另一邊的風暴如何演變。
特朗普(資料圖)
風暴在7月7日驟然升級。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高調宣布,自8月1日起,對日本和韓國輸美產品征收25%關稅,并致函兩國領導人。特朗普的措辭強硬,稱這一稅率“遠低于消除貿易逆差的水平”,還警告若日韓反擊,美國將加倍加稅。更令人意外的是,特朗普當天共發14封關稅信,卻唯獨點名日韓為首要目標。這種罕見舉動,不只是一場經濟博弈,更像是一次精準的戰略施壓——日本和韓國作為美國盟友,卻因對美貿易順差巨大(如2022年逆差分別達670億和1300億美元),淪為特朗普“美國優先”的活靶子。他的目的清晰:殺雞儆猴,逼盟友讓步,同時向其他貿易伙伴釋放威懾信號。
對李在明來說,這一紙信函來得不是時候。他剛在7月3日坦言對美談判“非常困難”,中方邀請的余溫未散,就得直面特朗普的極限施壓。接過美國信函那一刻,李在明肩負起雙重使命:既要守護韓國利益,又要在8月1日關稅生效前爭取轉機。學者分析,這暴露了韓國外交的尷尬處境——李在明政府成立僅月余,談判團隊多為前任遺留人員,政策尚未理順。更棘手的是,韓國經濟一季度已現萎縮,若25%關稅落地,無異于雪上加霜。李在明一邊回應中方溝通,一邊在華盛頓加緊周旋,試圖以“國家利益優先”化解危機,但時間成了最大敵人。
李在明(資料圖)
日韓政府的緊急回應,折射出盟友間的裂痕。8日上午,日本首相石破茂召開對策會議,直言對美方“遺憾”,強調日本“不會輕易妥協”,尤其要保護農業利益。石破茂正面臨7月20日參議院選舉的國內壓力,支持率低迷,特朗普的關稅威脅讓他內外交困。與此同時,韓國通商產業部發布聲明,稱將“加快談判進程”并推動國內改革,以減少對美逆差。韓國還派高官赴美斡旋,但李在明政府態度謹慎——學者指出,韓國更愿觀望日本和歐盟的談判進展,以免在汽車等競爭領域吃虧。這種各自為戰的局面,凸顯特朗普策略的毒辣:用盟友當籌碼,分化對手陣營。
25%關稅一旦在8月1日生效,日韓經濟恐遭重創。短期看,日本經濟增長將受負面沖擊,韓國可能陷入更深萎縮;中長期則可能引發產業轉移,加劇空心化風險。特朗普的“點名”戰術,看似強硬高效,實則暴露了美國的戰略焦慮。他將經濟手段與地緣政治捆綁,比如借關稅施壓日韓分擔更多防務費用或配合對華圍堵,但這種短視做法可能適得其反——盟友離心加速,全球供應鏈動蕩,最終傷及美國自身。學者陳友駿就指出,特朗普已失去談判耐心,其“高要價”讓日美對話陷入僵局。李在明和石破茂的困境,映射出小國在大國博弈中的脆弱性:經濟牌被打成政治武器,犧牲的往往是普通民眾。
石破茂(資料圖)
這場風暴遠未結束。李在明夾在中美之間,石破茂苦撐國內選舉,而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懸在8月1日的關口。中方邀請訪華一事,雖未明確定論,卻為區域合作埋下伏筆——若日韓能借外交智慧化解危機,或能避免一場經濟地震。但特朗普的罕見點名提醒世界:貿易戰無贏家,盟友情誼在利益面前,可能薄如蟬翼。李在明的雙重挑戰,不只是個人試煉,更是一堂生動的國際關系課:在全球化時代,孤立主義終將付出代價,唯有對話與互信,才能照亮前路。畢竟,歷史紀念的意義,不正是為了警示戰爭與分裂的傷痛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