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高喊"美日韓鐵三角"的特朗普,這次把屠刀直接架在了兩個最鐵盟友的脖子上,25%關稅說征就征,連個招呼都不打。
最諷刺的是,就在日韓還在琢磨怎么"討好老大哥"時,老大哥已經開始算計怎么從他們身上榨出更多油水了。
這哪里是什么盟友關系?分明是綁票撕票的強盜邏輯!日韓這下除了投靠中國,還有啥選擇?
作者-W
史無前例的盟友背刺,25%關稅精準砍向日韓
說起來,特朗普這次是真急眼了。7月7日這天,老爺子在海湖莊園的豪華辦公室里輕點鼠標,一場震動全球的貿易風暴瞬間掀起。
通過"真實社交"平臺,特朗普宣布了一個讓所有人都傻眼的決定:從8月1日開始,對全球14個貿易伙伴征收最高40%的關稅。
其中,日本和韓國這兩個"鐵桿盟友"被明確列為25%關稅的打擊對象,和南非、波黑并列"優待"。
更令人瞠目的是,白宮竟用同一份模板信函通知各國領導人,除了國名和名字不同,給日本首相石破茂和韓國總統李在明的信件內容完全一致。
連波黑女性領導人都被誤稱為"總統先生",這種粗暴操作簡直是對盟友關系的公然羞辱。
要知道,日本和韓國可不是什么無關緊要的小國,它們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核心軍事盟友,更是美國"印太戰略"的關鍵支柱。
從宣布到生效只有25天時間,這種"閃電戰"般的操作,讓東京和首爾措手不及,連基本的緩沖期都不給。
根據初步測算,僅豐田汽車一家,每輛在美銷售的凱美瑞就要多承擔6250美元的關稅成本,幾乎等于損失了原本的所有利潤。
韓國的三星電子更慘,作為最依賴美國市場的半導體公司,一旦關稅實施,其利潤率將暴跌至不足8%。
日本首相石破茂在第二天的緊急會議上直言不諱"非常遺憾",隨即指示內閣成員全力應對,強調日本不會為了關稅減免犧牲國內農民利益。
商人總統的極限施壓,踢不動中國就欺負盟友
要說這事兒的門道,得從特朗普的商人本色說起。這位"交易藝術家"信奉的邏輯很簡單:誰最好欺負就欺負誰,誰最值錢就宰誰。
在和中國的關稅大戰中,特朗普可是踢到了鐵板。原本以為用關稅就能讓中國屈服,沒想到中國不僅沒妥協,還強硬反擊。
特朗普這下吃了苦頭,不得不主動向中國遞出橄欖枝,尋求和解。這一幕被美國的盟友們看在眼里,心里的小算盤也開始打得噼啪響。
原本對特朗普還有些忌憚的盟友們,這下有了信心,打算和特朗普"剛到底",在貿易談判上寸步不讓。
他們覺得,特朗普再怎么瘋狂,也不至于對自己的盟友下狠手。可他們沒想到,特朗普這次是真的"瘋"了。
從政治的角度上來說,特朗普的這一做法無可厚非,踢不動中國這一塊"鐵板",那就把日韓先當"軟柿子"來捏一捏。
但他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那就是在長期的對華貿易之下,日韓已經徹底融入到以中國為核心的亞太經濟圈當中。
數據顯示,日本對華貿易依存度已達28%,遠超對美貿易占比,韓國的情況也類似,高度依賴與中國的經貿往來。
國際社會對特朗普的關稅攻勢反應迅速而激烈,巴西總統盧拉在記者會上火力全開:"一國總統在社交媒體上對其他國家發出威脅是非常不負責任的。"
他更直白地指出:"當今世界已不同往日,我們不需要一個皇帝"。南非總統拉馬福薩則從技術層面反駁關稅合理性。
連美國傳統盟友歐盟也緊急行動,為避免8月1日被卷入關稅戰,歐盟正爭分奪秒與美方磋商,若失敗則將啟動對210億歐元美國商品的反制預案。
歷史教訓再現,日韓不想重蹈廣場協議覆轍
話說回來,這種"六親不認"的操作,歷史上也不是頭一回。想當年廣場協議,美國就這么把日本給整服了,幾代人積累的財富被美國掠奪個干凈。
可是今時不同往日,現在的日韓已經不是當年那個任人宰割的小弟了。以日本為例,如果真的按照特朗普的說法,全面對美國放開市場。
并去除對本國產業的補貼,那么日本將再次出現"廣場協議"那般的災難,這是任何一個有理智的政府都不會接受的。
韓國的狀況也類似,韓國高度依賴國內的幾家大型企業作為經濟發展的支柱,若美國強勢"入局",打破自身形成的"穩態"。
不僅會對韓國的內部政治造成沖擊,更有可能影響到美韓軍事同盟的有效性。這種風險,韓國新政府顯然不愿意承擔。
韓國新政府更是措手不及,總統李在明剛上任一個月,內閣尚未組建完成,就不得不面對特朗普送來的"大禮"。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無奈表示:"新政府上臺后,雖在短時間內根據國家利益優先原則與美方進行了密集談判,但仍不足以就所有議題達成共識"。
面對特朗普的關稅大刀,日韓企業已經開始"用腳投票"。三星悄然將50萬輛電動汽車生產線從韓國遷往墨西哥,利用《美墨加協定》規避關稅。
日本豐田汽車也不再單純依賴美國市場,而是將部分產能轉移到中國,并開始加大在中國市場的投資。現代汽車更是宣布將在中國開設更多的新能源工廠。
這些企業逐漸發現,唯有通過加強與中國的合作,才能確保經濟的持續增長。市場恐慌源于一個冰冷事實,這些關稅成本最終將轉嫁給美國消費者。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模擬數據顯示,若特朗普對70%進口商品征稅,美國通脹率將再攀升0.5%-0.7%,對普通美國家庭無異于雪上加霜。
中國收獲戰略大禮,亞太格局迎來歷史性轉折
說到底,特朗普這招"殺雞儆猴",最后可能是"偷雞不成蝕把米"。當日韓開始重新算賬,當中國張開懷抱,當亞洲開始抱團取暖。
美國霸權的黃昏或許來得比想象中更快。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客觀上為中國創造了戰略機遇,這是連他自己都沒料到的結果。
中國已為此準備多年,從2018年中美貿易戰爆發后,中國大幅降低對美出口依賴,同時建立稀土自主供應鏈、突破半導體關鍵技術。
當特朗普在4月將對華關稅一路加碼至145%時,中國并未如他預期"服軟",反而借機加速構建"雙循環"經濟體系。
在政治層面,日韓兩國也開始逐步打破與中國的外交壁壘。韓國總統李在明在上任后的短短一個月里,就與中國商務代表團舉行了多次高層會晤。
日本則在悄悄啟動B計劃,暫停了在美國的擴建計劃,豐田更是把一部分生產線遷回九州島,避免與美國的進一步對抗。
中日韓三國之間的合作早已具有深厚的基礎和潛力。作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日本和韓國的產業技術與中國的市場需求高度契合。
特朗普一手將日韓推向中國,實際上為中日韓合作注入了更多的動力。當白宮新聞發言人在7月7日的記者會上展示致韓國的貿易信函時。
她可能沒意識到這封信正在改寫亞太地緣政治格局。日本未雨綢繆,積極參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加速推進與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合作。
當美國關上大門時,中國提供的不僅是市場,還有穩定的供應鏈和共同技術標準。韓國同樣在開辟多元市場,加速"去美國化"布局。
正如南非總統拉馬福薩的警告:"金磚國家不針對任何人,但我們必須建立更平衡的世界秩序。"
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的關稅計算器可能算出短期稅收收益,卻算不清地緣政治的成本賬。當貿易伙伴變成戰略對手的盟友,當"美國優先"淪為"美國獨行"。
結語
特朗普以為揮舞關稅大棒能讓世界屈服,卻沒想到正在親手推倒美國苦心經營的盟友體系,這種"損人不利己"的操作,堪稱地緣政治史上的經典反面教材。
當信任被利益撕碎,當盟友淪為棋子,美國霸權的黃昏或許來得比想象中更快,而亞洲的新秩序正在這種背叛中孕育新生。
面對這種盟友背叛,如果你是日韓領導人,會選擇繼續忍氣吞聲,還是果斷轉身擁抱新的合作伙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