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長安十二時辰》的“張小敬”穿越六年,化身《長安的荔枝》中“被迫接下必死任務”的九品小吏李善德,雷佳音再次用“窩囊廢賽道”的演技征服觀眾。劇中,他飾演的李善德被上司和同僚聯手設局,接下“從嶺南運送鮮荔枝至長安”的絕命差事——在保鮮技術落后的唐朝,這幾乎等同于“職場死刑”。
馬伯庸從杜牧詩句中挖掘的“荔枝使”故事,被網友戲稱為“唐朝版《極限挑戰》”。李善德為保命奔走于官場與市井,計算路程、改良容器、協調驛站,甚至親自試驗荔枝保鮮法,其“打工人”的辛酸與智慧,讓當代觀眾直呼:“楊貴妃的快樂,是基層公務員的命換的!”
物流難題與朝堂暗戰:雙線敘事拓格局,岳云鵬成“搞笑擔當”
劇版《長安的荔枝》最爭議的改編,是將7萬字小說擴展為35集劇集。為填充劇情,主創團隊為李善德增添了一條“朝堂暗線”——由岳云鵬飾演的妻舅鄭平安,化身“陪酒侍郎”卷入右相與太子的權力斗爭。
這一改動堪稱“雙刃劍”:
- 明線:李善德解決“荔枝三日變質”的物流難題,還原古代“冷鏈運輸”的智慧;
- 暗線:鄭平安在朝堂周旋,用市井智慧化解權謀危機,與李善德形成“一文一武”互補。
岳云鵬的加入為嚴肅劇情注入喜劇元素,其與雷佳音的對手戲貢獻諸多名場面。例如,鄭平安教李善德“職場酒桌生存法則”,卻被反將一軍;兩人嶺南遇險時,鄭平安以“嘴遁”化解危機,被彈幕封為“唐朝脫口秀祖師爺”。
服化道考究與職場共鳴:唐朝職場人,當代社畜魂
《長安的荔枝》延續《長安十二時辰》的“考據癖”,從荔枝品種到唐朝驛制,從官員服飾到市井風俗,均力圖還原歷史細節。例如,劇中呈現的“荔枝保鮮法”參考了《齊民要術》,而李善德計算路程的“地圖”,竟與唐代地理文獻《元和郡縣圖志》高度吻合。
但更令觀眾共情的,是劇中無處不在的“職場哲學”:
- 上司甩鍋:同僚用“荔枝使”差事坑害李善德,堪比現代“背鍋俠”;
- 跨部門協作:李善德協調戶部、兵部、驛站,如同當代“打工人”對接各部門;
- KPI壓力:為趕在貴妃生辰前完成任務,李善德連續熬夜,網友調侃:“唐朝也有996!”
劇影同步雙刃劍:雷佳音版VS大鵬版,誰能笑到最后?
《長安的荔枝》開創“劇影同步”先河:劇版6月7日開播,影版7月25日上映,兩版均改編自同一小說,卻由不同團隊制作。這種操作在內娛罕見,也引發觀眾熱議:
- 劇版優勢:雷佳音+曹盾的“《長安十二時辰》原班人馬”,岳云鵬的喜劇加持,以及35集篇幅的敘事空間;
- 影版期待:大鵬的導演風格更荒誕,或能突出“小人物逆襲”的黑色幽默。
有趣的是,劇版埋入彩蛋致敬《長安十二時辰》:龍套角色“剃頭匠”竟是張小敬后人,暗合“馬伯庸宇宙”的聯動。隨著《大醫》《兩京十五日》等IP陸續影視化,這種“宇宙式改編”或成新趨勢。
結語:當歷史照進職場,小人物也有“高光時刻”
《長安的荔枝》用一騎紅塵的荔枝,串聯起唐朝的盛世與暗涌,也照見當代職場人的生存百態。李善德說:“就算失敗,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離終點多遠的地方?!边@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倔強,或許正是馬伯庸筆下“小人物”的魅力所在。
至于劇版與影版誰更勝一籌?或許正如網友所言:“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全都要——畢竟,誰不想看雷佳音和大鵬輪流演‘唐朝社畜’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