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書屋
——《中國本土會計管理觀與會計理論創新》評介
智庫書屋
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會計還將向“社會會計”轉化,以國家作為核算主體,成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組成部分,因而未來會計在國民經濟核算和國家監督體系中的職能還將更加重要。相信該書的理論價值會隨著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而得到不斷顯現。
■謝康
信息技術變革和商業模式變革使宏微觀經濟核算研究變得越來越具有跨學科邊界的模糊特征,也對既有會計管理理論和方法工具提出挑戰。商業模式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實踐基礎,會計需要有機整合商業模式中的經濟實質,研究商業模式有助于增進對財務報告目標的理解并且會計的確認、計量、列報和披露中均需要與商業模式相結合。隨著科技、商業、金融、經濟的發展,作為經濟伴生物的會計核算、監督、評價,也在從企業層面向產業鏈和國家治理發展。但既有基本假設、報表體系主要來自工業時代,權益主體邊界清晰而非模糊,資產控制權具有排他性而非共享性。這些經典的會計假設帶有鮮明的工業化烙印。然而,數智時代產權邊界日漸模糊,資產共享權比控制權更有價值,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產權問題,已經遠超出主體核算和監督范疇。針對這些問題和現象的理論探討變得越來越重要。
近期,北京郵電大學曾雪云教授出版《中國本土會計管理觀與會計理論創新》,為回應上述挑戰提出了一家之言,形成了具有鮮明創新特色的中國情境理論解釋。該著作既是一部會計學術著作,也是一本經濟學讀物。作者善于使用通俗的語言和流暢的寫作,從而不妨礙非專業背景的讀者快速理解這些問題背后的經濟學邏輯。對于非會計專業背景人士了解和掌握基礎的經濟核算理論而言,這是一部從會計管理視角面向宏微觀經濟核算的理論力作,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和實踐管理的啟發性。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會計學在經濟核算領域建立了一套邏輯嚴謹的概念框架和準則體系。但這套以財務報告為目標的標準體系,長期是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主導,并不完全適合中國。中國企業的管理體制和發展模式,與歐美國家存在較大差別,當前亟待挖掘和形成中國的自主知識體系,以更好地解釋中國經濟的增長,以及更加客觀、公允地反映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正是在這個背景下,作者提出“會計有何功用”的問題,倡導以中國本土會計管理思想為立足點,基于中國的制度背景來完善和改進會計理論框架。也正因此,專著有鮮明的經濟學特性,突出體現在上篇“本土會計管理理念與財務報告概念框架優化”部分。其中一些重點問題包括:怎么看待現行國際財務報告概念框架相關問題背后的深層原因?在不改變現行國際概念框架主體架構的情況下,如何立足中國國情改進經濟核算與收益報告?怎么發揮會計對于金融穩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護航作用?怎么有效緩解市值會計的順周期效應?怎么理解經濟學視野下的會計職能導向?這些也是宏微觀經濟學需要思考的問題。曾雪云教授提出“以會計職能為起點”,這在國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會計不僅是西方理論強調的反映系統,它像一面鏡子可以照見經濟活動,但它本身也是經濟活動的組成部分。這些獨立于西方理論假設的本土會計管理觀,對于思考會計在經濟體系中的功用很重要也很新穎。
著作提出“在職能導向下完善財務報告概念框架”“在職能導向下重新定義會計的邏輯起點”“重新解釋會計與經濟的關系”“重建資產負債表與利潤表的關系”等原創性觀點。它們對于改進現行會計理論體系具有切實的指導性。著作提出編制“會計管理報表”的設想,“以職能導向為起點重新定義會計在經濟體系中的作用”的制度設計,特別是在職能導向下優化利潤表的編報原則和收益分類方式,對于改進宏微觀經濟核算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其基本理念是,利潤表的核算需要滿足報表使用者的多樣性需求,需要提升企業財務報表對宏觀經濟分析的意義。作者先是駁斥了資產負債表重要性提升之后利潤表就無足輕重的錯誤認識,強調利潤表與資產負債表彼此關聯和同等重要。然后,作者首創性地提出收益可實現性是定價的基礎,未實現收益可以計入利潤表但它的可實現性風險被嚴重忽略。這導致了經濟核算體系的金融化和增加了金融系統的脆弱性。
著作敏銳地提出,改進利潤表的列報和增加透明性刻不容緩。作者提出用收益實現觀改進綜合收益觀的設想,以提升利潤表信息質量。具體有三層。
第一層次的收益劃分是把利潤與利得分開,“利潤”遵循穩健性原則,“利得”遵循相關性原則,往往是未實現收益,通常歸入“其他綜合收益”和“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把利潤與利得分開”,對于協調兩種計量模式、兩類會計原則和雙重報告目標是有意義的。
第二層次的收益劃分是把實體資產收益與金融資產收益分開。為了增進對經濟狀況和市場風險的理解,有必要對實體資產損益和金融資產收益加以區分,并且宏觀層面也有必要對實體經濟與金融資本做出區分,以揭示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互動性和加強金融監管。微觀層面則有助于考察評估企業的盈余結構和盈余質量。
第三層次的收益劃分是把生產經營收益與資產轉讓收益分開。這兩類實踐活動的性質不同,一類是生產經營及勞務,屬于財富創造行為。一類是資產轉讓,屬于財富轉移行為。前者創造價值,后者提供價值創造的資源,所以在監測和評估時也應分開核算。經濟含義在于,有助于評估實體的經濟活動是創造了價值還是出讓了資產。這也有助于評價一個經濟體的增長模式和預測未來的發展前景,多大程度上依賴那些有財富增量的價值創造活動,多大程度上依賴沒有財富增量的資源轉移活動,從而為了解經濟運行提供可靠信息。
由此,基于以上劃分,能夠較好地實現會計與宏觀經濟相協調的目標,進而增強會計信息在宏觀經濟層面的決策有用性,較好地協調契約有用性與投資有用性的沖突,以及揭示財務柔性和信息風險,進而增強會計監管和投資者保護。
總體來看,會計對于國民經濟核算的內在職責,必然使其在加強宏觀經濟與社會調控以及處理各方利益關系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作者認為,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會計還將向“社會會計”轉化,以國家作為核算主體,成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組成部分,因而未來會計在國民經濟核算和國家監督體系中的職能還將更加重要。相信該書的理論價值會隨著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而得到不斷顯現。
(作者系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中國信息經濟學會理事長)
總 監 制丨王列軍車海剛
監 制丨陳 波 王 彧 楊玉洋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陳姝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