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華東政法大學,懂行的人都知道它的法學專業有多厲害,可為啥上海本地學生越來越不愛選這所學校了?從 2007 年到 2024 年,短短 17 年時間,華政的本地生源比例從 51.2% 掉到了 43.31%,跌了快 8 個百分點。
這背后可不是簡單的 “學校不行”,里面藏著錄取分數、專業選擇、校區位置等一堆實實在在的原因。
今天就來好好說道說道,給糾結報志愿的學生和家長們一個明白。
一、錄取數據里藏著的 “分層密碼”
本地生源比例連年降:2007 年的時候,華政每招 100 個學生里,有 51 個是上海本地娃,可到了 2024 年,這個數變成了 43 個。
反觀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這些 985 高校,本地生源比例一直穩定在 17%-22%,不是說它們招的本地人少,而是人家早就把眼光放到了全國,靠實力吸引各地尖子生。
華政作為 “四非” 院校(非 985、211、雙一流),在綜合排名上拼不過那些名牌大學,本地學生自然有了更多其他選擇。
分數線差出 “一道鴻溝”:2024 年,華政在上海的本科批錄取最低分是 521 分,可復旦、交大這些 985 高校,最低分都超過了 567 分,得是全市前 4622 名才有機會。
就算是華政最牛的法學專業,像 “卓越民商法治人才實驗班”,2024 年錄取分 568 分,看著挺高吧?可跟復旦法學專業的 580 分比起來,還是差了一大截。
成績好的學生,肯定更愿意去綜合排名更高的學校,這一點真沒啥好說的。
二、專業選擇里的 “冷熱不均”
法學專業 “兩極分化” 太嚴重:華政的法學專業在全國都是響當當的,第四輪學科評估拿了 A,排在前五的位置。
可上海考生對法學的態度,簡直是兩個極端。
2024 年 “滬港交流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實驗班” 錄取分飆到 567 分,比不少專業高得多;可像公共事業管理、德語這些非法學專業,錄取分普遍低于 530 分,畢業后找工作都費勁。
更關鍵的是,上海市教委 2024 年明確說了,要縮減法學這類 “熱門” 專業的招生規模,把名額讓給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這些新興產業。
政策一吹風,學生和家長填報志愿時肯定得掂量掂量。
跨學科專業拼不過人家:華政也想了辦法,搞了 “法學 + 外語”“法學 + 金融” 這些復合專業,可跟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這些 211 高校比起來,差距就明顯了。
2024 年,華政經濟學類專業錄取最低分 527 分,而上財同類型專業的錄取分普遍超過 550 分。
而且,華政非法學專業的畢業生,想進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互聯網大廠這些好單位,競爭力真的不夠強,學校就形成了 “法學獨大,其他專業拖后腿” 的局面。
三、校區位置成了 “硬傷”
松江校區太遠,通勤能愁死人:華政的本科校區在松江大學城,離市中心差不多 30 公里。
雖說研究生校區在長寧,地段不錯,可本科生四年都得在松江待著。
不少上海學生和家長都吐槽,這地方太偏了,周邊商業配套跟不上,想逛街買東西都不方便。
要是想走讀回家,那更是難上加難,只能住宿舍適應集體生活。
你看上海大學在寶山,上海師范大學在徐匯,離市區近多了,本地學生兼顧學業和家庭也方便。
設施再升級,也補不了位置的坑:這幾年華政也花了不少錢,把松江校區的食堂、體育館都翻新了一遍,可學生們吐槽最多的還是 “交通不便”“生活單調”。
就說坐地鐵吧,從松江校區到市區得坐 9 號線,早晚高峰擠得像沙丁魚罐頭,光是單程就得花一個多小時。
周邊連個像樣的大型商業綜合體都沒有,對于習慣了上海便利生活的學生來說,真的很難適應。
四、就業前景沒想象中那么 “香”
法學行業內卷到讓人頭大:別看華政法學專業名氣大,畢業生在上海的律所、公檢法系統認可度也高,可這行的競爭實在太激烈了。
2024 年學校秋季招聘會上,一個銀行法務的崗位,能引來上百號人競爭。
更讓人無奈的是,有些企業招人時還更傾向于要男生,女生想找個好崗位更難。
而且,法學專業本科畢業生起薪也就 6000-8000 元,跟金融、計算機行業一比,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上海家庭大多很實際,看著短期回報不高,自然就不太樂意讓孩子選。
非法學專業就業更尷尬:前面說了華政的非法學專業實力一般,這直接影響了畢業生的就業。
像公共事業管理、德語這些專業的學生,找工作時經常被問 “華政還有這個專業?”。
想去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人家更認上海財經大學的學生;想進互聯網大廠做運營,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外語 + 管理背景更吃香。
這些專業的學生,畢業時真的挺愁人的。
五、社會認知里的 “偏見” 難打破
“四非” 身份太吃虧:華政雖然法學強,但它既不是 985,也不是 211,更沒入選雙一流,在綜合排名上很吃虧。
2024 年軟科中國大學排名里,華政排第 150 名,而上海大學、蘇州大學這些 211 高校都排在前 50。
在不少上海家長眼里,孩子考大學就得奔著名牌去,“四非” 院校說出去沒那么 “有面子”。
頂尖高中學生瞧不上:上海的一些重點高中,比如上海中學、華東師大二附中,學生成績都很拔尖。
在他們看來,考華政更像是 “高考沒發揮好” 的無奈選擇。
有位重點高中的班主任就跟我說過,他們學校排名前 30% 的學生,目標都是復旦、交大、同濟這些 985、211 高校,華政連 “備胎” 都算不上。
六、政策導向讓學生 “轉向”
專業招生規模調整影響大:上海市教委 2024 年發布的招生方案里說得很明白,要擴大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這些重點產業相關專業的招生,縮減法學、外語等 “熱門” 專業。
這政策一出來,學生和家長都看在眼里,臨床醫學、金融學這些專業的錄取分一下子就上去了,比法學還高。
大家都想跟著政策走,將來好就業。
其他高校搶生源太厲害:上海的高校這幾年都在發力新興專業。
復旦大學新增了 “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 專業,同濟大學開了 “海洋科學與技術” 專業,上海電力大學重點搞 “儲能科學與工程”。
這些專業都跟上海的產業升級方向對得上,畢業生找工作不愁。
原本可能考慮華政的學生,一看這些專業前景好,轉頭就報了其他學校。
說到底,上海學生不愛選華政,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
錄取分數拼不過名牌大學,專業選擇上冷熱不均,校區位置太遠不方便,就業前景沒那么誘人,再加上社會認知里的一些偏見和政策導向的影響,才讓本地生源比例一路下降。
不過話說回來,華政的法學專業確實有實力,要是孩子真心喜歡法學,以后想從事法律行業,華政還是個不錯的選擇。
只是在填報志愿時,得把這些因素都考慮進去。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別忘了關注我,也請轉發給身邊正在糾結報志愿的朋友。
大家有什么想法,也可以在評論區聊聊,咱們一起交流交流。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