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我們不可能什么都沒有!”
曾經烏克蘭不愿意賣給咱的航空發動機,最終還是被中國制造出來了!
我國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和烏克蘭建立軍事合作的。
那么在合作期間咱們是得到的多還是失去的更多呢?
這組數據或許會告訴你答案。
上世紀九十年代,烏克蘭將11架圖-160戰略轟炸機肢解成廢鐵,幾乎同時,中國拖回了一艘名為“瓦良格”號的航母空船體。
多年后中國有了自己的航母和艦載機,但戰略轟炸機仍是依靠自主發展。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失去”與“獲得”,哪一個對中國國防建設的意義更重大?
直到今天運-20的“胖妞”身影掠過天際時,仍有一個不大不小的遺憾那就是它的心臟,一度需要依賴俄羅斯。
這顆“空中之心”的隱痛,直接指向了那場功敗垂成的收購案,烏克蘭“動力沙皇”馬達西奇公司。
這家工廠曾是蘇聯航空動力的驕傲,當中國企業伸出橄欖枝,試圖將這顆工業明珠收入囊中時,卻被一只來自大洋彼岸的手毫不留情地按住了。
美國的直接干預讓這筆交易最終化為泡影,烏克蘭官員那句無奈的低語,至今言猶在耳:“除了發動機技術,什么都可以給?!?/strong>
就這一句話道破了天機,航空發動機是國之重器,更是真正的戰略命脈,它是不會被擺在貨架上的,這是用真金白銀也買不來的紅線,更是我們必須咽下的教訓。
然而幾乎在同一時期,另一顆“心臟”卻跳動出了截然不同的命運,
中國海軍曾長期被“心臟病”所困擾,大型艦艇的動力系統,始終是一塊繞不過去的短板。
而烏克蘭的UGT-25000燃氣輪機,成了破局的關鍵,與馬達西奇不同,這一次我們不僅引進了產品,更重要的是消化了技術。
這顆“海上之心”的成功移植,讓中國的造船廠里第一次有了制造世界一流艦用動力的底氣。
它不僅驅動了后來的052C/D驅逐艦,更在國產化的迭代升級后,為萬噸大驅055的澎湃動力奠定了基石。
這一失一得對比非常鮮明,天上的心想買成品被死死封鎖,海里的心著眼于引進吸收,最終在我們自己手里茁壯成長,這背后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合作邏輯。
心臟的命運映照著承載它的“軀殼”。
1993年中國空軍曾無限接近一個夢想,那就是圖-160戰略轟炸機,這種被譽為“白天鵝”的優雅殺手,尺寸比波音737還大,能攜帶核彈頭,擁有超萬公里的恐怖航程。
蘇聯解體后烏克蘭意外地繼承了19架,對當時的中國而言,這批飛機意味著空軍戰略打擊能力的跨越式提升,是一柄削鐵如泥的絕世利劍。
然而這筆交易驚動了莫斯科和華盛頓,美俄聯手軟硬兼施,一邊是經濟援助的胡蘿卜,一邊是制裁威脅的大棒。
最終在美國人的監督下,挖掘機揮舞著巨爪,將11架嶄新的“白天鵝”殘忍地肢解成了廢鐵。
剩下的8架也被俄羅斯以各種方式悉數收回,利劍夢碎令人扼腕,但幾乎就在同時,另一艘不起眼的“鐵疙瘩”正悄然改變著歷史的航向,它就是“瓦良格”號航母的空殼子。
相比圖-160這種買來就能用的“成品”,銹跡斑斑的“瓦良格”只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但中國買下的不只是一個船殼,更是其背后那幾噸重的全套圖紙和一次從零開始的學習機會。
事實證明,直接購買一柄利劍會引來全世界的圍堵,而費盡周折拖回一個搖籃,卻能孕育出自己的整個艦隊。
圖紙再好,看不懂也是廢紙,是什么讓這個搖籃真的活了過來?答案當然是人。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啟動的“雙引工程”,讓超過2000名烏克蘭專家來到了中國,他們帶來的遠不止冰冷的公式和數據。
遼寧艦總設計師巴比奇,退休后毅然留在中國,將自己的余生獻給了這艘異國的航母。
黑海造船廠的老焊工,僅憑耳朵就能聽出焊接的細微缺陷,手把手地將畢生絕活教給中國徒弟。
這些白發蒼蒼的“老師傅”,是流動的知識更是行走的經驗,他們把圖紙上如蛛網般復雜的線路,變成了船艙里井然有序的現實。
他們將書本上抽象的工藝,化為了生產線上的標準操作,他們讓中國軍工的成長,縮短了至少十年的摸索期。
這種“授人以漁”式的知識傳承,才是中烏合作中最核心、最無法估價的“靈魂”,這是任何硬件交易都無法替代的財富。
現在我們可以回頭回答最初的問題了,一艘遼寧艦的誕生,比當年買到十架圖-160都更加珍貴。
因為圖-160是一根現成的“拐杖”,拄上它能走得很快,但扔掉它可能就會摔倒。
而親手改造遼寧艦的過程,是把別人的知識融進自己的血液,是硬生生在自己身上鍛煉出了結實的“肌肉”。
那些關于發動機和戰略轟炸機的遺憾,并非單純的損失,反而成了最有效的“清醒劑”。
它以一種近乎羞辱的方式告訴我們,真正的國之重器,永遠不可能靠買賣獲得,唯一的道路只有自主研發。
歷史的遺憾最終都化作了自強的燃料,這或許才是那場跨越二十年的合作,留給今天最深刻的啟示。
或許有人會說,沒拿到圖-160也未必是壞事正是這次錯過,倒逼中國踏踏實實地啃下了戰略轟炸機的硬骨頭。
如今轟-6系列不斷升級,新型轟炸機的消息也時有所聞,可換個角度想,當年若能握住那轉瞬即逝的機會,是不是能少走些彎路?
國與國之間的技術博弈,從來都像場沒有硝煙的接力賽,烏克蘭遞來的那根“接力棒”,我們接住了不少,卻在最關鍵的一棒前停了步,這遺憾里有外部的阻撓也有時代的局限。
那么你覺得,對于一個國家的軍工發展來說,是“借船出?!备咝В€是“造船出?!备煽??
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打在評論區互相討論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