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初春,中越邊境戰火驟燃。只是,當外界眾人聚焦于地面部隊的激烈交火時,卻鮮少有人關注中越邊境上空。在廣袤的天空之上,中國空軍的戰機似乎完全隱身了……那么,解放軍的空中力量到底去哪了呢?
要知道,1979年的中國空軍早已經今非昔比,不是1950年抗美援朝時完全無法支援地面部隊的中國空軍了。組建三十年來,我國空軍發展迅速,仿制蘇聯米格-19的殲-6戰機作為當時的主力機型,數量超過3000架,是當時空軍的核心力量,且具備亞音速作戰能力,雖然比不上美軍的先進戰機F-15“鷹”,但拿來對付越南,用于近距離空中格斗和國土防空,卻也是綽綽有余。
明明調動空軍部隊,拿下戰場上的制空權,既可以減輕我軍前線戰士傷亡,又能更好打擊越軍部隊,可為何中央軍委在這次“懲戒之戰”中只動用炮兵和步兵部隊,而不大規模出動空軍參戰呢?
一、減輕傷亡
相較于我國空軍的龐大規模,越南空軍的實力并不低,在繳獲了大量美軍遺落裝備和得到蘇聯充分援助后,越南空軍的裝備卻也算得上精銳。
1979年時,越南空軍擁有米格-21戰斗機約120多架,主要為米格-21F/PF等型號,還有2架米格-21P偵察機,同時還有米格-17戰斗機89架,A-39攻擊機19架,另外還繳獲了美軍的F-5戰斗機20架。
不僅如此,越南空軍還裝備了蘇聯新近援助的蘇-22攻擊機,可發射精確制導彈藥,對我國空軍威脅較大。
直升機方面,越南空軍用于運輸的有46架米-8和10架米-6。另外,越南還擁有13架米-24武裝直升機;13架卡-25武裝直升機;繳獲的美式直升機中能正常使用的有約30架UH-1。
越南的運輸機數量已不可考,但從越軍編制看,越南空軍有一個建制完整的運輸機團。鑒于越南沒有空軍軍工產業,自身不能建造運輸機,故而免不了裝備了蘇聯的安-2、安-26等蘇式運輸機。
此外,越南空軍當時還有7個防空師,裝備蘇式薩姆-2、薩姆-3、薩姆-7防空導彈和37毫米、57毫米等口徑高炮,共裝備各型導彈1000余枚,高炮2100余門。
越南可用于升空作戰的戰機約300余架,和我國空軍當時三千余架的戰機規模自然完全無法比,只是如果我國空軍貿然參戰,終歸會造成傷亡,訓練一名飛行員的成本可是遠高于一名陸軍士兵!何況在經歷過十年特殊時期后,我國空軍有大量飛行員都疏于訓練,一旦參戰,面對越南的防空火力網,恐怕會傷亡不小。
再者,面對來自空中力量的致命威懾,越南決策層不是沒有防備。畢竟,從中越邊境的機場起飛后,解放軍的戰機僅需7分鐘就可以抵達越南首都河內!
七分鐘,意味著什么呢?這幾乎是預警系統反應的極限時間。一旦我國空軍傾巢而出,對越南首都河內實施“覆蓋式轟炸”,越南脆弱的防空體系或將瞬間癱瘓,首都核心區域將在極短時間內遭受毀滅性打擊。
因此,關于如何面對解放軍犀利的空中力量,越軍高層是有過準備的。早在2月17日開戰之前,越共總書記黎筍就親自下指示,要求越南防空部隊不得休假,軍官全部到位,士兵輪番值班,全體處于備戰狀態,時刻準備啟動防空系統。
若非黎筍此令,軍官們可能已按常規安排進行春節休假,越南防空體系亦可能處于松懈的半休眠狀態。只是,歷史沒有如果。黎筍的命令使得越南防空部隊提前有了準備,我國空軍若強行突破,縱然能取得戰果,只怕損失也會不小。
二、戰略克制
盡管出動空軍參戰可能帶來傷亡,可我人民解放軍海陸空三軍,無論哪支部隊,都不是貪生怕死之徒,豈會僅僅因為懼怕傷亡就選擇避戰呢?
中央軍委之所以不讓空軍大規模出動,與敵接戰,其實還有更深層次的戰略考量,那就是遏制蘇聯直接介入。
越南是蘇聯在東南亞的重要盟友。兩國曾于1978年11月3日在莫斯科簽訂《蘇越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作為盟友,越南的首都如果被我空軍大規模轟炸,而蘇聯無所作為,將嚴重損害其國際聲譽和同盟體系可信度。
再者,蘇聯在越南有大量軍事顧問和技術人員,人數規模在三千人左右。我軍轟炸河內可能直接導致蘇聯人員死亡,這將極大增加蘇聯國內要求強硬回應的壓力。
鄧公判斷,若我國大規模使用空軍,特別是深入越南境內轟炸,將極大增加蘇聯直接軍事干預,尤其是蘇聯也出動空軍,甚至出兵新疆的可能性。
限制空軍與敵接戰,不在空中開火行動,是向莫斯科傳遞克制信號,將沖突嚴格限定在中越雙邊范圍內,防止戰爭升級為更危險的國際對抗。要知道,兩個超級核大國直接的空中交火乃至全面開戰對于當時國力尚弱、處于改革開放關鍵初期的中國而言,將是生死攸關的局面。
不大規模動用空軍直接參戰,就不必給蘇聯人以口實,讓蘇聯方面以保護己方外交人員和履行盟約為借口對我國開戰,此誠明智之舉。
三、間接參戰
在中越戰場上,我國空軍盡管沒有直接參戰,卻也并非沒有發揮用武之地。
為了應對戰爭,時任空軍司令員張廷發,緊急調遣精銳的殲-7戰機團(空19團)南下,同時還出動電子偵察機出動44架次,監聽越軍通訊并實施電磁干擾,癱瘓其指揮系統。
據統計,整個戰爭期間,我國空軍共出動3131批共8500架次戰機,日均飛行112批304架次,在中越邊境中方一側持續巡邏。
這種高強度、多空域的巡航,在中越戰場上形成了一道“鐵幕式”空中屏障,直接導致越南空軍開戰頭三天無一架戰機敢起飛,后續行動也僅限遠離戰區的安全空域。越軍地面指揮員甚至明令己方飛行員“不可靠近中方邊境”,足見我國空軍威懾之效。
時隔四十六年再度回首,不難發現,中央軍委保持戰略克制,選擇只動用炮兵和步兵,而不出動空軍直接參戰,只派遣空軍部隊負責偵察、巡邏和運輸工作,實在是明智之舉。
如此一來,戰爭的烈度可控制在有限的“懲戒”范圍內,避免了更大規模的人員傷亡和地區局勢的徹底失控,也為后續局勢的轉圜和外交場上的斡旋留下了空間,可謂“一箭雙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