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國曾經展開了對越自衛反擊戰,一舉打出了近50年的和平。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那次大戰之后,越軍曾經有過一次非常猛烈地反撲。
為了壓制敵軍的攻勢,我軍也曾經想過要再打一次大仗,重演飲馬河內城外的情景。
那么,為何我們最終沒有大打?如果我們真的大打,后果又會如何呢?
這些還要從越軍的反撲說起。
1979年2月,為了懲罰多次越過邊界、殺傷我方軍民的越南軍隊,中國人民解放軍果斷行動,在一個月內完全占領了越南東北方的幾個省份,并拿下了重鎮諒山,兵鋒直指河內。
計劃中的威懾目的,我軍已經完全達成了。
于是從三月下旬開始,解放軍開始陸續撤回國內。
中國的攻擊,讓越南傷筋動骨。
他們在北方的工業設施大部分被毀,物資也損失巨大,原本已經無力再戰。
但是偏偏,蘇聯想要繼續維持中越兩國的敵對狀態。于是,他們又給了越南一部分軍事援助,讓他們接著打。
和中國的這一仗,越南人牛皮吹得太大,失敗得又太快太慘,臉面上實在掛不住。
如今,蘇聯的援助,顯然又給了他們繼續頑抗的勇氣。
于是,越南總理黎筍在與中國進行邊界協商的同時,又開始大肆招兵買馬。
很快,越南就聚集起了一支人數多達120萬的大軍。
單以數量來說,這已經不比解放軍的兵力差多少了。
積聚了一定力量后,黎筍又開始變得傲慢無禮。
他派出士兵,趁著我軍不備,攻占了發卡山、老山和者陰山三座邊境高地,騷擾我方從事生產活動的邊民。
解放軍派人前去交涉,而黎筍一方則開出了一個讓人氣憤的條件:中方必須將中越邊境向北收縮一百公里,否則不要想和談。
中越邊境收縮一百公里,也就意味著廣西的大部分地區都將被劃入了越南領土。
而廣西省會南寧,更是會直接暴露在了越軍的炮火之下。
這樣的條件,即使是暗弱的清政府也不可能答應,更何況是早已崛起的新中國?
黎筍的所謂“和談條件”,我們沒有一絲同意的可能。
當時,曾經指揮過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楊得志將軍,一度被黎筍氣得不行。
他覺得,越南方面還是沒有被打疼,我軍還有繼續懲罰他們的必要。
他覺得,不如再集中力量打一仗,將越南徹底打服。
但是,中央軍委最終還是決定,不和越南人進行大規模的交戰。相反,我們以師、軍為單位,不斷輪換部隊與越軍作戰。
這種作戰方式,也就是著名的“輪戰”。戰斗的規模,始終控制在一個比較小的程度。
最終,我們用這種方式成功地消耗了敵人的實力,磨煉了我軍的戰斗力,取得了戰略和戰術的雙重勝利。
那么,當時我國為何不再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戰爭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經濟問題。
當時,鄧公已經作出決策,將國家的發展重心轉變為經濟建設。
當時的中國資本奇缺,能夠在軍事上省下一點資源,就可以在經濟上多增加一點資源。
經濟上的資源累加可以創造效益,而軍事上的卻只能消耗。
兩相比較之下,我們自然更傾向于使用更具性價比的策略。
另一個原因,就是我國領導人對越南軍隊的實力心知肚明。
越南軍隊看似實力強大,但是卻缺少足夠的坦克、大炮等重型武器。
而且,他們的軍事指揮員多是從游擊戰中走出來的,缺少大兵團作戰的經驗。
這樣的軍隊,注定不會在邊境戰斗中取得壓倒性的優勢。
既然如此,那么不如用小規模的兵力進行牽制,慢慢消耗掉其銳氣,最后靠戰略贏得勝利。
事實證明,我們的策略是完全正確的。
1981年,我軍并未發動大規模的進攻,而是對法卡山、老山、者陰山等高地,進行了定點式的打擊。
5月5日,我軍收復了法卡山;1984年4月,我軍收復了老山和者陰山。
從此,攻守易行,我軍徹底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值得一說的是,我軍收復法卡山的戰斗。
那一戰,我軍以犧牲73人、傷106人的代價,給越軍造成了一千多人的傷亡。
如此大的傷亡比,在武器裝備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是極為罕見的。
由此也可以說明,我軍在戰術上的成熟。
不過,很多人還是忍不住地去想,如果當時我軍真的對越南發動了第二次進攻,情況將會如何?
應該說,最終的勝利必然還是屬于解放軍的,而越軍可能敗得更慘。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解放軍在士氣和戰術方面,完全碾壓對方
在第一次對越自衛反擊戰時,解放軍的狀態其實并非最佳。
由于剛剛經歷過十年的折騰,當時軍隊的內部依然有些混亂,而且武器裝備的普及率并不到位。
有些部隊,武器都還沒配備齊全。
相比之下,越南軍隊的裝備情況,卻比我軍要好很多。
所以當時才會有人預測,說解放軍不是越軍的對手。
戰斗打響之時,我軍確實也出現了不少的問題,以至于戰爭的前三天,進展達不到預期。
但是,隨著戰斗密度的增加,我軍戰士的主觀能動性被調動了起來。
他們針對越軍,制定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戰術。
所以在戰爭后期,解放軍越打越順,逐漸有了對敵人碾壓性的優勢。
如果不是我軍的主動撤退,越南是否仍然存在都將是個未知數。
如果1981年,我軍再次發動大規模進攻,那么當年那些行之有效的戰術,就會繼續派上用場。
從越軍的戰場表現上看,他們并未因為失敗一次就吸取了教訓,戰術還是老樣子。
這樣的話,1979年我們怎么碾壓,1981年就還會怎么碾壓,而且只會更輕松。
第二,經濟實力的碾壓
第一次對越自衛反擊戰時,越南國內還有大批中國援助的物資和工業設施。
他們憑借著這些東西,可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證自身的供給。
國人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的物質武器,首先供應給了越南
蘇聯方面所給的援助,其實大部分都是武器裝備,不涉及國計民生。
所以越南的戰爭機器,其實是靠著中國的援助才運轉起來的。
越南倉庫中的中國援助物資堆積如山
但是,我軍在撤回國內之前,已經對那些我國援建的工業設施進行了破壞,并且銷毀了不少我國援助的物資。
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他們急需的糧食。這些物資的損失,讓越南直到20世紀90年代還未完全恢復元氣。
如果我軍在1981年再次發動大規模進攻,饑腸轆轆的越軍根本無力抵抗。
越南各地的大小倉庫,都有中國支援的物資
第三,國際形勢的碾壓
在第一次對越自衛反擊戰前,鄧公已經做了足夠的外交努力,幾乎形成了東南亞國家“一致對越”的局面。
在越南戰敗后,這種形勢不但沒有改變,反而有所加強。柬埔寨的西哈努克親王,已經得到了東盟國家廣泛的認可。
越南的侵略行為,已經很難維持了。
而另一方面,蘇聯雖然名義上支持越南,但是他們在1979年12月,已經開始進攻阿富汗了。
在大部分勢力都被陷入那個“帝國墳場”的時候,他們很難給越南提供實質性的幫助。
而越南的大部分先進武器,都在第一次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被消耗掉了。
在這種情況下,越南很難抵擋解放軍的第二次進攻。
綜上所述,如果解放軍第二次大規模懲罰越南,越南的狀況將會比第一次還慘。不過,有的時候控制戰爭的規模,才是更符合我們核心利益的選擇。
所以在1981年,中央軍委沒有意氣用事。
而這,也保證了我軍在對壘越軍時,始終占據主動地位。
該決戰時不手軟,該放緩時就放緩,一切游刃有余,這才是戰場上的藝術。
參考資料:
[1]鄧小平決策對越自衛反擊戰內情:教訓越南“小霸”[J].法制博覽(名家講壇、經典雜文),2020,(17):54-55.
[2]姚榮.對越自衛反擊戰時期的中美關系[J].改革與開放,2011,(9X):18-1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