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福利會托兒所即將迎來75歲的生日,它由宋慶齡先生在1950年親手創立,是新中國第一家寄宿制托兒所(收托1歲半至3歲的孩子)。如今,它雖然已經不僅僅限于從事低齡嬰幼兒的教育,但它在低齡嬰幼兒教育方面依然持續深耕。
2020年6月,中國福利會托兒所被國家衛健委授予全國首家“嬰幼兒照護服務研修基地”的稱號。同年,它還承擔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1—3歲嬰幼兒早期教養家校共同體構建”的實踐研究。《構筑共同成長的生命場》一書便是這一重要課題研究的成果報告,為嬰幼兒早期教育領域帶來了深刻的洞察和寶貴的實踐經驗。
課題組把家校共同體界定為由托育機構和家庭組成的責任共同體、學習共同體和實踐共同體,共同體雙方遵守平等參與、責任共擔、成果共享的基本原則。同時,建設兩大機制——溝通協商機制和家庭參與機制,以保證家校共同體的良性運作。在家校共同體構建的過程中,嬰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始終是關心與關切的重點。家校之間的同頻共振、協同教養,讓嬰幼兒度過高質量、充滿溫暖與愛的托幼時光。
作為嬰幼兒個體最初接觸的生活環境,家庭和托育機構是孩子接受“人之初”教育的重要場所。家校之間的協同教養方式,對嬰幼兒身心發展的影響深遠且持久。在《構筑共同成長的生命場》所描述的家校教育實踐中,家校雙方保持著密切而良好的溝通,統一教養目標,整合各方教養資源,共同為嬰幼兒營造了一個健康、和諧、溫馨的成長環境。
在這樣的環境中,家庭和托育機構恰似催化劑,激發著嬰幼兒與社會的積極互動。嬰幼兒獲得了更多與不同身份人群交往的機會,在交往實踐中逐步學會解決問題,提升交往能力。同時,家長與托育機構之間和諧的溝通模式,也為嬰幼兒樹立了潛移默化的良好榜樣。在家長與教師的悉心幫助和引導下,嬰幼兒能夠更快地掌握社會交往的技巧,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為了深入探究家校共同體對嬰幼兒發展的具體作用,研究團隊精心設計了研究方案。他們對幼兒園1—3歲嬰幼兒進行了科學的前測和后測。前測于2021年3月開展,后測于2023年2月進行,歷時24個月,最終詳細追蹤到89名研究對象(其中男49名,女40名)。從嬰幼兒的社會情緒情感能力、內外向行為以及社會適應問題等多個關鍵方面,全面評估嬰幼兒的發展狀況。
研究結果令人欣喜:嬰幼兒在社會情緒領域,如人際互動、情緒表達、情緒調節等方面均呈現出顯著提高;兒童問題行為,如抑郁、攻擊行為、破壞行為、睡眠問題等的發生率也明顯下降。這一研究成果,充分彰顯了家校共同體在促進嬰幼兒健康發展方面的顯著成效,為該教育模式的有效性提供了有力的實證支持。
家校共同體的有效構建,明確了托育機構教養和家庭教養各自的責任邊界。它讓家長深刻認識到,嬰幼兒的早期教養并非只是托育機構的單方面責任,家庭同樣肩負著重要使命。家長開始挖掘家庭教養的優勢,明晰自身在嬰幼兒早期教養中的關鍵作用。在與幼兒園密切合作育兒的過程中,家長也不斷提升自身科學育兒的能力。
同時,家長通過積極參與家校活動,主動審視自身家庭教養存在的短板。他們將從托育機構中獲取的更為優化的教養經驗,靈活應用到家庭教養實踐之中,進行針對性的調整和改進,并持續加以堅持和延續。最終,家長的育兒方式變得日益多樣化,育兒能力也逐步得到提升。
《構筑共同成長的生命場》一書全方位展現了中國福利會托兒所在家校共同體構建方面的深入實踐和顯著成效,同時也為廣大嬰幼兒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參考和啟示。它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家校共同體的構建對于嬰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個充滿溫暖與愛的教育共同體中,嬰幼兒得以茁壯成長,逐步發展。(作者為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市特級校長)
《構筑共同成長的生命場》
方玥 編著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原標題:《探尋中福會托兒所里藏著的“成長密碼”》
欄目主編:王一 文字編輯:王一
來源:作者:方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