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地理中,“生長邊界”(也稱為擴張邊界或離散邊界)是板塊構造理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它指的是兩個構造板塊彼此分離、逐漸遠離的邊界地帶。
一、核心特征與過程
1. 板塊運動方向:兩個板塊水平方向背向運動(分離)。
2. 地殼物質來源:地幔深處的軟流圈物質(熾熱的巖漿)沿著板塊張裂的縫隙向上涌出。
3. 新地殼形成:涌出的巖漿冷卻、凝固,形成新的洋殼(如果是發生在海洋中)或使大陸裂開(如果是發生在陸地上)。這是新地殼誕生的地方。
4. 主要地貌類型
(1)大洋中脊:這是生長邊界在海洋中的最主要表現形式。是一條綿延全球各大洋的巨大海底山脈系統(如大西洋中脊、東太平洋海隆)。中央有裂谷,巖漿不斷噴出形成新的洋殼,推動兩側板塊向外擴張。
(2)大陸裂谷:這是生長邊界在大陸上的初期表現形式。表現為巨大的地塹或裂谷帶(如東非大裂谷)。隨著裂谷持續擴張,海水可能侵入,最終可能發展成新的海洋(如紅海就是東非裂谷向北延伸、正在擴張形成的年輕海洋)。
5. 地質活動特點
(1)火山活動:普遍存在,主要是基性巖漿(玄武巖質)噴發,形成盾形火山或廣闊的熔巖高原/海底熔巖流。通常較為“溫和”(相對于消亡邊界的猛烈噴發)。
(2)地震活動:存在,主要是淺源地震(震源深度較淺)。成因是板塊在分離過程中,巖石發生張裂、錯動(正斷層活動為主)。強度通常不如消亡邊界的地震大。
(3)無強烈造山運動:主要形成裂谷或海底山脈(大洋中脊),不會像消亡邊界那樣形成高聳的褶皺山脈(如喜馬拉雅山、安第斯山)。
二、為什么叫“生長邊界”?
正是因為在這個邊界上,新的地殼物質(主要是洋殼)不斷從地幔中涌出并凝固,導致板塊面積擴大(或者更準確地說,新地殼在此增生),所以形象地稱之為“生長邊界”。
三、與“消亡邊界”的關鍵區別
四、高考重點考察方向
1. 概念識別:能準確判斷某區域(如給出大洋中脊、裂谷的圖片或描述)屬于生長邊界。
2. 地貌成因:解釋大洋中脊、大陸裂谷(特別是東非大裂谷)、紅海等是如何在生長邊界作用下形成的。
3. 地質活動分析:分析生長邊界上火山、地震活動的特點、成因及與消亡邊界的區別。
4. 板塊運動推斷:根據某地處于生長邊界,推斷該處板塊的運動方向(分離)。
5. 地圖定位:識別世界主要生長邊界的位置(特別是大西洋中脊、東非大裂谷)。
6. 與消亡邊界的對比:這是高頻考點!需要清晰掌握兩者在運動方向、地貌、地質活動、地殼變化等方面的根本區別。
記住“生長邊界”的核心就是板塊分離、巖漿上涌、新地殼誕生。它塑造了地球上宏偉的大洋中脊系統和大陸裂谷,是地球表面擴張和更新的關鍵區域。在復習時,務必將其與“消亡邊界”進行對比理解,這是高考地理中板塊構造部分的重點和難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