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去博物館,最怕的就是孩子覺得無聊,沒逛一會兒就吵著要離開。但跟著北京途開心文化旅游去博物館,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孩子們在這里好像進入了一個奇妙的世界,一個個都玩得不亦樂乎,連回家都戀戀不舍,這讓不少家長覺得選對了地方。
一、自然博物館里,恐龍成了 “老朋友”
小明第一次去自然博物館的時候,是媽媽自己帶他去的。展廳里的恐龍骨架雖然很大,但在他眼里就是一堆巨大的骨頭,沒什么意思,沒多久就拉著媽媽往外走。這次跟著途開心的導游再去,剛進門就被導游手里的恐龍玩偶吸引了。
導游拿著玩偶,模仿恐龍的聲音跟小明打招呼:“嗨,小朋友,我是霸王龍,想知道我以前吃什么嗎?跟我來看看就知道啦。” 在恐龍化石區(qū),導游指著化石上的牙齒問小明:“你看這些牙齒尖尖的,是不是和你吃牛排時用的刀很像?” 小明點點頭,導游接著說:“所以呀,我以前是吃肉的哦。” 后來,導游還帶他們?nèi)チ四M考古區(qū),小明拿著小刷子,小心翼翼地清理著 “化石”,當他挖出一塊 “恐龍蛋” 模型時,高興得跳了起來,一直到離開,還在跟媽媽說:“媽媽,恐龍好有趣呀,我還想再跟它們玩。”
二、故宮里的 “尋寶游戲”,比動畫片還好看
小雨最喜歡看動畫片了,以前跟爸爸媽媽去故宮,覺得那里的房子雖然漂亮,但沒有動畫片好看。這次參加途開心的 “故宮尋寶” 活動,她的想法完全變了。
一進故宮,導游就給每個小朋友發(fā)了一張畫著小圖案的紙,告訴他們:“今天我們要當小偵探,找到這些圖案對應的東西,就能解開故宮的小秘密哦。” 在太和殿,導游讓他們找屋檐上的小獸,小雨很快就找到了,導游笑著說:“你真棒!這只叫狎魚,它能噴水,是用來防火的。” 到了御花園,小雨看到一只石獅子,它的爪子下面好像抓著什么東西,導游告訴她:“這只獅子爪子下是小獅子,代表著皇室子孫綿延不絕。” 一天下來,小雨的尋寶紙上蓋滿了印章,她開心地說:“故宮比動畫片還有意思,下次我還要來當小偵探。”
三、科技館里,當 “小科學家” 真好玩
豆豆和果果是一對雙胞胎,以前爸爸媽媽帶他們?nèi)タ萍拣^,他們只是在展廳里跑來跑去,看看這個,摸摸那個,不知道到底在玩什么。這次跟著途開心的導游去,他們體驗了一把當 “小科學家” 的感覺。
在光影實驗室,導游給他們每人一面小鏡子,讓他們試著照出彩虹。豆豆很快就照出來了,高興地喊:“我照出彩虹啦!有七種顏色呢。” 導游笑著問:“那你知道為什么鏡子能照出彩虹嗎?” 豆豆搖搖頭,導游就耐心地給他們講了起來。在機器人展廳,導游還教他們用積木給機器人 “發(fā)命令”。果果操控的機器人不小心撞到了旁邊的展臺,他有點不好意思,導游卻說:“沒關系呀,科學家做實驗的時候也經(jīng)常會出錯,再試試怎么讓它轉(zhuǎn)彎,說不定就能成功了。” 那天,豆豆和果果在科技館玩了很久,回家的路上還在討論怎么讓機器人做更多的事情。
四、這些小細節(jié),讓玩和學變得很輕松
洋洋剛上小學,這次跟著姑姑和途開心的導游去國家博物館。他平時玩一會兒就會覺得累,姑姑本來還擔心他在博物館待不住。沒想到導游把行程安排得很合理,逛一會兒就會找個地方休息一下,還會給他們分點小點心。
在青銅器展廳,洋洋看到那些奇怪的字,覺得很有意思,導游就拿出一張畫著簡單圖案的卡片,指著上面的字說:“這個字念‘爵’,以前是喝酒用的杯子,你看它的樣子,是不是有點像小鳥?” 洋洋仔細一看,還真有點像,一下子就記住了。離開的時候,導游給每個小朋友發(fā)了一張畫紙,讓他們把今天最喜歡的東西畫下來。洋洋認真地畫了一個青銅器,他說要把畫貼在房間的墻上,這樣就能天天看到了。
帶孩子去博物館,能讓他們玩得開心、學得輕松是最重要的。北京途開心文化旅游就是這樣,能讓孩子們在博物館里找到樂趣,不知不覺中了解很多知識。難怪很多家長都說,跟著他們帶孩子去博物館,特別省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