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娃逛博物館,常常會陷入 “孩子看不懂、家長沒頭緒” 的困境。但跟著北京途開心文化旅游走進北京的博物館,卻能讓孩子們遇到一連串的 “奇遇”,原本枯燥的文物仿佛活了過來,這也是很多家長覺得他們超靠譜的原因。
一、在自然博物館,遇見會 “說話” 的恐龍
帶 5 歲兒子去自然博物館的周媽媽,之前自己帶娃來,孩子只對恐龍骨架的大小感興趣,不到半小時就吵著要走。這次跟著途開心的導游,一進門就有了不一樣的體驗。導游手里拿著個恐龍玩偶,模仿恐龍的聲音說:“小朋友,想知道我身上的骨頭為什么能保存幾千萬年嗎?跟我來探秘吧。”
在恐龍展廳,導游沒有對著說明牌念文字,而是指著骨架上的牙齒問孩子:“你看這些牙齒尖尖的,猜猜它愛吃肉還是吃草?” 孩子答不上來,導游就拉著他去看旁邊的恐龍糞便化石:“秘密就在這里哦,化石里有骨頭渣,說明它是肉食恐龍。” 后來到了模擬考古區,導游還教孩子們用小刷子清理 “化石”,兒子挖出一塊石膏做的恐龍蛋模型,興奮地舉著跑了半展廳,“以前覺得博物館沒意思,這次孩子說‘明天還想來’。”
二、故宮里的 “小偵探”,發現文物的小秘密
帶女兒參加途開心 “故宮小偵探” 活動的張爸爸,沒想到逛故宮能變成一場有趣的游戲。導游給每個孩子發了張任務卡,上面畫著幾個文物的局部圖案:“今天我們要找到這些‘神秘符號’,解開它們的秘密。”
在太和殿門口,導游讓孩子們找屋檐上的小獸:“數一數有幾只?最后一只長得像魚又像龍,它叫嘲風,是負責守護宮殿的哦。” 到了珍寶館,女兒指著一個金盆問 “這是洗臉用的嗎”,導游笑著說:“這是皇帝大婚時用的,里面要放紅棗、花生,寓意早生貴子。” 臨走時,孩子拿著蓋滿印章的任務卡,認真地說:“原來故宮里藏著這么多故事,比動畫片好看。”
三、科技館里的 “小工程師”,親手玩轉科學
帶雙胞胎兒子去中國科技館的李媽媽,最驚喜的是行程里的 “動手時刻”。導游沒有讓孩子跟著人群走馬觀花,而是提前預約了兒童科學樂園的體驗項目。在 “光影實驗室”,孩子們用鏡子反射出彩虹,導游在一旁問:“彩虹有幾種顏色?為什么鏡子能變出彩虹?”
到了機器人展廳,導游還安排了場簡單的編程體驗,讓孩子用積木塊給機器人 “下命令”。老大操控著機器人移動時,不小心撞到了展臺,導游沒責怪,反而說:“沒關系,科學家做實驗也會失敗,再試試怎么讓它轉彎?” 那天兩個孩子在科技館玩了整整一下午,回家路上還在討論 “怎么讓機器人畫畫”,“以前帶他們來就是看熱鬧,這次真的感受到了科學的樂趣。”
四、細節里的巧思,讓博物館之旅更順暢
帶剛上小學的侄子去國家博物館的王阿姨,特別佩服導游的細心。知道孩子容易累,導游把行程分成了幾個小段,每逛 1 小時就找休息區歇腳,還帶了些小點心:“博物館里不能大聲說話,吃點東西補充體力,我們才能繼續探險呀。”
在青銅器展廳,侄子對那些生僻字感興趣,導游就拿出提前準備的簡化字卡片:“這個字念‘鼎’,以前是煮肉用的大鍋,你看它的形狀,像不像有三條腿的鍋?” 臨走時,導游還給每個孩子發了張文物涂色卡,“回家把今天最喜歡的文物畫下來,就是最好的紀念品。”
帶娃逛博物館,選對方式很重要。北京途開心文化旅游讓人覺得靠譜,就是因為它懂孩子的好奇心,能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打開博物館的大門,讓那些冰冷的文物變成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讓孩子們在 “奇遇” 中愛上歷史與科學,這大概就是家長們愿意選擇他們的原因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