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據《印度教徒報》報道,印度向世界貿易組織提交一份聲明稱,“美國征收保護性關稅將影響價值76億美元印度輸送美國的相關產品,預計征收關稅總額達38.2億美元”。根據該聲明,印度擬終止對美國的關稅減讓提議,并計劃對美國產品征收等額關稅。
筆者認為,印度此次罕見硬剛,對美國采取報復性關稅背后,隱藏著一場關乎農業與霸權的博弈——這個對美貿易順差457億美元的國家宣布,要對美國加征的25%汽車零部件關稅“對等反制”的同時,是美印談判桌上扯了數年的“農業紅線”,更是新興經濟體對特朗普單邊關稅政策的集體反擊。
印度的強硬,來得并不突然。
今年3月12日,美國首次對印度的鋁、鋼及其衍生產品征收25%關稅,6月3日將該稅率再次提升至50%。印度損失了28.9億美元出口,額外多掏7.25億美元關稅。按說貿易順差國本應“氣短”,但印度貿易部長戈亞爾卻放話:“不從實力地位談判,而是平等對話”——這話里的底氣,藏在三個數字里:
對美出口僅占印度總出口的18%,遠低于越南(25%)、墨西哥(80%)這些被美國關稅拿捏的國家;
美國在印太戰略里需要印度制衡中國,印度篤定特朗普不愿同時得罪中印兩個大塊頭;
中國此前硬剛美國關稅的效果,讓印度看到“反制不是死路”。
但印度也有軟肋。制造業基礎薄弱,汽車、電子等行業依賴美國技術,457億美元的順差里,不少是原料藥、紡織品這些低附加值產品。真要全面對抗,美國若祭出26%的懲罰性關稅,印度恐怕扛不住。這也是為什么5月印度就威脅過反制,卻遲遲沒動手——更像是談判桌上的籌碼。
美印談判的死結,卡在“一碗飯”上。美國要印度開放轉基因農產品、乳制品市場,覺得“印度7億農民該嘗嘗美國的玉米和奶酪”;但印度把這當成“紅線”——農業關乎數億人飯碗,2020年農民抗議莫迪農業改革的場面還歷歷在目,開放市場等于政治自殺。
雙方原定7月9日談崩就加稅,特朗普卻突然把期限延到8月1日。這背后是美國的算盤:一邊對日韓等14國加征25%-40%關稅(日本、韓國25%,緬甸、老撾40%),想靠“連橫”施壓;另一邊又怕把印度逼到中俄陣營,畢竟印太戰略還得靠印度當“支點”。
而印度也在找臺階。傳聞可能接受“早期收獲”協議,局部開放工業品市場,但農業底線絕不松口。就像戈亞爾說的:“可以談汽車零件,但不能談農民的命。”
這場僵局早已不是美印之間的事。歐盟要對950億歐元美國商品加稅,日本拒讓農業和汽車關稅,巴西直接宣布對美50%關稅對等反制——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揮了一圈,反而把自己逼成了“全球公敵”。
印度的反制,更像新興經濟體的“集體發聲”。從WTO規則里找依據,借地緣博弈要空間,既不想丟經濟利益,又想在多邊體系里刷存在感。就像巴西總統盧拉喊的“沒有美國也能活”,印度也在賭:美國不會為了汽車零件,砸了印太戰略的盤子。
未來兩周(到8月1日)會是關鍵。印度能不能守住農業紅線?美國會不會在轉基因產品上松口?更重要的是,這場較量會讓全球看清:單邊主義的關稅到底還能不能嚇住人?
(據環球網、環球時報、WTO通報、美印貿易談判文件綜合整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