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天津市曲藝團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楊少華因病去世,享年94歲。作為老一輩的相聲表演藝術家,楊少華曾經是很多觀眾心目中的舞臺回憶。
在老一輩藝術家紛紛離開人世的背后,曾經盛極一時的相聲行業,已經出現了多元化發展態勢,傳統劇場演出與新興直播模式并存,市場競爭加劇,行業面臨創新不足、票價虛高、流量反噬等挑戰。?
在國內的相聲行業,以德云社為首的相聲社團,仍占據市場主導地位,但同樣面臨上座率下滑問題,而以曹云金等為代表的新生代,通過直播和惠民票價策略搶占市場份額,非遺傳承與商業化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
作為西北地區的中心城市,古城西安也從來不缺乏相聲的土壤。
西安相聲行業有不少知名代表人物和重要事件,與地處京津地區的郭德綱等行業人物相比,發展也各有特點,同時借助西安的文旅流量,擁有獨特的發展契機。
西安相聲行業的代表人物及事件:
苗阜、王聲:青曲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滿腹經綸》《哪吒鬧海》等。重要事件有 2024 年策劃舉辦第二屆西安相聲節,邀請了姜昆、戴志誠、郭陽郭亮等一眾知名相聲演員共同演出,活動以文旅融合、藝術填充為切入點,將西安本土相聲藝術與國內知名曲藝社團的演出緊密結合。
盧鑫、玉浩:相聲新勢力班主,2016 年榮獲《笑傲江湖第三季》全國總冠軍,2022 年登上央視虎年春晚表演節目《像不像》。2022 年 3 月,盧鑫、玉浩攜相聲新勢力優秀演員進行了辛丑牛年封箱演出《牛來牛去》及壬寅虎年開箱演出《兩只老虎》,為家鄉父老帶來歡樂。
西安珍友社等團體演員:西安珍友社也是當地知名相聲社團,其演員們長期活躍在西安相聲舞臺,為推廣西安相聲貢獻力量。如 2014 年至今,陜西相聲演員在珍友社等團體努力下,共摘得 5 朵中國曲藝最高獎 “牡丹獎”。
但是與郭德綱等行業人物相比,西安的相聲行業仍然差距巨大。
從商業演出票房來看,郭德綱及其德云社商業影響力巨大。2024 年郭德綱在貴陽商演,5500 座位售罄,票價 360-1860 元。同期第二屆西安相聲節閉幕式,雖邀請了諸多知名演員,但 1000 張門票售票率約 85%,票價 180-680 元,觀眾興趣和票房收入與郭德綱商演有差距。
從社團發展來看,德云社在全國多地開分社,演出場次頻繁,且通過線上平臺等多種渠道傳播,品牌知名度高。而西安的青曲社雖然曾一度輝煌,苗阜王聲曾人氣頗高,但近年有報道稱其經營不善,演出場次減少,2025 年初還傳出拖欠工資問題,苗阜甚至提出小劇場靠國家補貼的建議,引發輿論關注。
相比之下,相聲新勢力發展較為積極,2024 年 7 月相聲新勢力北郊旗艦店開業,還計劃在全國七個城市開設十家分店,開展 “走四方” 全國小劇場交流巡演。
攜程調研數據顯示,68%游客希望體驗“本土特色演藝”,但現有產品中相聲認知度僅12%(低于皮影戲的35%)。
2023年的數據顯示,西安接待游客2.8億人次(文旅局數據),大唐不夜城單日峰值83萬人次。也就是說,對于西安相聲行業來說,面對著千萬級客流的潛在市場,但就相聲這個曲藝種類來說,轉化率極低:游客文化消費集中于《長恨歌》等實景演出,劇場相聲占比不足1%。
西安本地相聲社如青曲社、相聲新勢力等小劇場,本可成為游客體驗長安文化的打卡點,讓游客在欣賞美景同時感受地域相聲的魅力。
然而,本可融入更多西安元素,如方言、歷史故事、民俗風情、非遺表演等表演項目的相聲社,并沒有開發和容納更多表演內容,單純以相聲節目吸引游客,還是顯得過于單薄。
西安相聲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在地性”——陜西方言的幽默基因、歷史文化的厚重素材,是京津地區的德云社們無法復制的優勢。
但在產業維度,需跳出“小劇場”思維,通過文旅場景重構(把相聲植入游客動線)、內容顆粒度細化(開發游客專屬短節目)、產業鏈整合(綁定非遺表演、餐飲娛樂等消費環節),將文化流量轉化為產業增量。當游客在城墻上笑著喊出“嘹咋咧”,才是陜派相聲真正的破圈時刻。(圖片來源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